2019郑州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即将到来,比赛分为竞赛和表演。其中,竞赛项目17项。那么,你知道这些事件的起源和特点吗?下面重点介绍蹴鞠、游戏和陀螺。
具体项目有烟花、珍珠球、木球、蹴球、毽子、龙舟、竹筏、秋千、弩射、陀螺、竞速、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民族武术、民族摔跤、民族马术、民族健美操等。
一、蹴球
想法是踢,广义的蹴鞠就是踢,也叫蹴鞠。本次运动会的蹴鞠项目设有地掷球,属于25种蹴鞠游戏中的“踢石球”。
商代甲骨文记载:“庚寅卜,甄、胡,从雨”,有专家推断,蹴鞠游戏早在商周就出现了;最早直接提到“蹴鞠”的文献是《史记苏秦列传》年,汉代蹴鞠非常盛行。
据《西京杂记》年记载,汉高祖刘邦曾在长安城东建新城,供其父“斗鸡戏蹴鞠取乐”。据考证,《蹴鞠二十五篇》,成书于汉代,是世界上最早的体育书籍。
到了唐代,蹴鞠运动盛行起来。杜甫曾在诗《清明》中写道:“十年蹴鞠,将少年远,荡千里之俗也。”蹴鞠在宋代深受贵族阶层的喜爱,并诞生了专门从事蹴鞠活动的行会组织元社。
清末《北京民间风俗百图》,图64,《踢石球》也写道:“两个人赌两个石球,踢赢了,错过了就输了。”蹴鞠游戏设备简单、灵活,具有趣味性、观赏性和健身功能。
蹴鞠起源于清代踢石球。蹴鞠是在一个10米乘10米的正方形平地上进行的,它由两个队进行,每个队有两名队员。有单人赛,双人赛,团体赛。
二、押加
阿嘎又叫“大象拔河”、“藏族拔河”,在广西叫“浪波聂子”,意为大象的脖子技。西藏有一百年的历史,博彩比赛非常普遍。逢年过节,各地都会举办博彩比赛。
有大象拔河,脖子赛,腰赛,手赛。现已被列为全国人民运动会的表演项目。比赛前,选择一块平地,在地上画两条平行线作为河流边界,在中央画一条中间边界。准备一条4米左右长的绳状布带,两端系好。
比赛由两个人进行。双方各套一条绳子在脖子上,双方背对背。他们把绳子穿过腹部和胸部放在胯下,然后趴下,双手触地,把绳子拉直。绳子中间用红布做了标记,红布垂直于中间边界。
听到比赛开始的口令后,两人互相用力拉扯,向前爬去(爬拉动作模拟一头大象)。用腿、腰、肩、颈的力量拖着布带往前爬,把红布签拉过河界的人获胜。有大象拔河,脖子赛,腰赛,手赛。
在农牧业的闲暇时间,人们在牧场和田野里以游戏的形式练习和比赛。由于博彩的基本技术、竞赛规则和场地设备相对简单,是一项相对容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这项运动不受年龄限制,甚至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这项运动。加上观赏性和竞技性强,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随时随地都可以玩的游戏。
三、陀螺
陀螺的起源,因为年代久远,没有详细记载。陀螺最早出现在后魏时期的史籍中,当时叫独乐。在宋代,有一个类似陀螺游戏的小玩意,名叫千千。
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中国出现了另一种有趣的玩具——竹蜻蜓。这种玩具在18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西方人称为“中国陀螺”。可见真正的陀螺到达国外的时间比这还要早。
陀螺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民间游戏,不仅可以一人娱乐,也可以多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一起玩。
陀螺相关的比赛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三类:比较旋转时间,控制陀螺相互碰撞,控制陀螺完成规定的动作或操作过程。
至于陀螺这个名词,直到明朝才正式出现。当时刘冬、俞懿正写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提到了一首民歌:刘阳青儿,放空钟;杨柳儿住,抽顶;杨柳凋零,踢毽子。
到了明代,陀螺一词已经正式出现在文字上,陀螺也成为中国民间儿童喜爱的玩具。从句子中也可以发现,民间的儿戏是有季节性的,打陀螺成了春天流行的活动。
总之比如打陀螺,踢毽子,跳绳等。这些自古流传的游戏,有的被保留下来,有的随着时代的演进,成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娱乐和比赛。女士们先生们,你们怎么说?
各位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