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经说过,衣服作为皮肤的延伸,是社会生活中自我定义的手段。服装能体现人的身份和审美修养。作为校园着装的校服,除了学生身份的象征之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如儿童审美启蒙教师,承载着美育和德育的功能。
一件精致、得体、有质感的校服,不仅会给孩子们带来美的外表,更会带来内心的自豪感——校服能彰显学校独特的气质,也能浸染学校独特的文化涵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如何以校服为切入点,以服务育人,以美化人,打造行走的校园美学符号?这个答案或许可以在我们与校服专业定制品牌Havelin的对话中揭晓。
关照学生美育 发挥校服育人实效
《教育家》: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校服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着装,是美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可以促进美育的实施。校服如何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成长?
哈夫林:精致的校服可以引导孩子行为举止更有礼貌,也会在孩子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行为。当一个人穿着干净优雅的衣服时,他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言行,用优雅的举止和恰当的语言来搭配精致的衣服,校服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美育功能。
校服作为行走的审美符号,起到一定的育人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帮助学校建立着装礼仪规范,促进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德育功能——行走的仪式感。目前,校服的品类已经从服装延伸到配饰,如鞋子、书包、袜子等。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攀比名牌的心理,让学生更加注重学习,间接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美育功能–行走的美育教材。目前审美能力也是一种无形的竞争力,教会孩子如何判断、感知和表达美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层面延伸,校服更像一本行走的美育教材,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美的判断。
教育–行走的文化符号。校服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学校教育理念的直观诠释。也承载了学校精神文化的深刻内涵,彰显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传播了学校的教育宗旨。
《教育家》:作为一流的校服品牌,哈夫林是如何将形式美育提升到实质美育的?如何帮助学校发挥校服的审美导向功能?
哈夫林:我们的研发;d队在校服的设计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实用性。我们不仅注重校服的美观,还兼顾实用性。从面料选择、图案优化、工艺升级三个维度入手,在提升校服内在品质的同时,提升其外在美感。比如我们会根据学生运动量大的特点,选择易打理、耐磨、耐脏的面料,让校服更耐穿;第二,艺术性。在设计时,我们会结合当下经典的流行元素,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让校服更加简洁、大方、充满活力。按照以上两条原则设计的校服,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进而助推校服从形式美育走向实质美育。
如何让学生在穿着校服的日常生活中喜欢校服、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命题。从“我想穿”到“我想穿”
人们对服装的第一印象是从色彩开始的。不同的色彩传达不同的审美意象,不同的材质和风格传达不同的审美趣味。如果学校提倡理性思考,那么校服的设计就应该摒弃花里胡哨的装饰,用深色的条纹和素色的图案来表现有序,用西装、标准的连衣裙和短裙来表现得体和得体。中国人讲究感性思维,讲究儒家的含蓄内敛,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和之美”。因此,轻中式校服将通过优雅的立领、精致的扣驳领、舒适的纯棉面料,呼应简约材质、高贵品格的轴心时代,寻求现代与古典审美的平衡,引领学生感知、品味、欣赏中国服饰文化之美。
校服的款式和风格是视觉元素,设计师在校服上添加的积极的审美元素会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当前流行文化中的负面内容给学生的审美带来了不良影响。面对这一现象,在充分尊重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美的探索的同时,选择符合学生身份、突出经典审美元素的审美设计给予学生积极的审美引导,让学生了解积极的审美规律,形成积极的审美标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推动“以服育人” 开拓校服美育新价值
《教育家》:校服是青春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如何把陪伴学生多年的校服变成学习资源?
哈夫林:“一件校服就是一个世界。”如果校服能够成为课程资源,体现儿童的探究材料,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生活。从这个层面延伸,校服承载着两个功能:一是链接学校文化、服装和教育,创造和传递教育的价值和美好;另一种是将多学科知识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进行系统思考,创造性地处理和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功能,哈芙琳研发了系统性的PBL课程,以《我们的校服》为课题,设计六大主题为框架,引导孩子开展跨学科学习与实践。在《布的前世今生》《我是情绪小主人》等课程中,哈芙琳通过丰富的授课形式,如手工艺制作、故事讲演、T台秀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培养孩子的“5C核心素养”。
《教育家》:除了满足学生对青春美、时尚美的个性需求,校服能还承载着哪些功能?对学生而言,校服还承载着怎样的功能和特殊的情感?对学校而言,校服是如何贯彻学校治学理念的?
哈芙琳:中国校服承载着服育功能,传递着“衣以载道、以衣育人”的价值使命,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正确的理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而言,校服陪伴了他们的童年与青春,是成长的符号,更是一种归属感,校服代表的是整个学校的形象,又是让学生骄傲的标志。校服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把自己当年穿的校服留存下来,作为一种美好的回忆永远珍藏。
校服是教育形态、文化审美、社会变迁的缩影,对学校而言,校服更是流动的校训,从这一点延伸,校服具有四个层次的价值,即功能、视觉、专属、文化。哈芙琳设计师基于前期广泛的学校文化调研,对学校的办学使命、愿景、价值观等进行深入解读后,将文化要素提炼为服装设计元素。如为无锡市新吴区幸福外国语小学(原无锡市新吴区海力士外国语学校)设计校服时,就遵循其“博喻共进 未来有我”的治学理念,将校徽LOGO中的“喻”字图案进行提炼、重组、演变并运用,通过绣花、织带、侧标等工艺形式,以细节彰显其教育理念,通过具象的物质载体传递学校精神文化。
滋养精神生命 挖掘校服文化资源
《教育家》:为涵育学生的气韵和素养,哈芙琳都做过怎样的努力与尝试?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哈芙琳:我们的校服风格以轻英伦、新中式为主,聚焦民办国际化学校、公立名校两大类型,目前已服务超过500所学校。哈芙琳试图通过服务中国高品质学校,改变人们对中国校服“宽松、肥大、粗劣”的固有印象,以内外兼修的产品涵育中国学生“美由心生、礼形于外 ”的气韵和素养。
哈芙琳的轻英伦风格校服以洗练、内敛、精致的基础款为主,采用系列化、标准化的经典英伦套系,让学生在穿衣的同时习得国际着装礼仪,涵养优雅气质,目前已与德威英国国际学校、惠灵顿国际学校、无锡狄邦文理学校形成深度合作;新中式风格校服则以简约、内秀、端庄为主要特征,涵育学生古典气韵,培养文化自信,目前,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十堰市汉江实验学校、东方伊顿学校等学校已与哈芙琳形成合作。
《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尧曰》中直言“君子正其衣冠”。校服,是体现学生形象最直接的视觉元素,传承了校园文化,凝聚了学生精、气、神,从这一点延伸,校服如何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如何让校服这种穿在身上的文化体现出学生的精神气质?
哈芙琳:校服运用SIS学校文化系统中的VI标准色、标准字体、校徽LOGO等作为视觉传达体系,将MI系统中的办学理念、文化背景、办学特色等抽象的文化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视觉设计元素,为学校打造具有视觉识别性和文化传承性的专属校服,让学生时刻感受校园文化。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校服本身蕴含的服饰文化、学校文化甚至是时代精神,应是优美的、积极的、向上的,或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或体现民族与世界的融合,展现当代少年青春、昂扬的精神气质,引导学生“向美、向上、向善”,涵养新时代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育家》:哈芙琳是如何助力学校建设品牌文化的?
哈芙琳:校服作为行走的校园文化符号,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从这一处延伸,哈芙琳除了为学校提供校服产品外,还会提供多元的教育品牌宣传与设计服务,如校徽优化设计、校服手册设计、校服穿搭指南、校服橱窗展陈、文创品定制等多项服务,帮助学校做好品牌形象建设及输出,提升学校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面向未来,哈芙琳积极探索中国校服发展趋势,以“特色城市”为研究对象,调研城市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文化特色,开展城市主题系列的校服设计工作,推广区域性特色学生装,展示、传播城市文化,让校服成为城市的“形象名片”;同时帮助更多名校打造“一校一品”特色校服,通过深入了解学校的校史、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文化要素,对产品风格、组合配置、色彩体系、文化元素进行构思,设计出符合学校独特文化气质的特色校服,让校服成为行走的“文化符号”,助力建设学校品牌文化。
(作者:石依诺)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