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建曾写过一首赞美商鞅宫的诗:“商鞅花木不落,水滴流遍宫中。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笛金管路过。”东都洛阳的宫殿就像是人间仙境。
宫殿的美是真实的,但不是人间仙境。事实上,这里曾经是成千上万女仆的地狱牢笼。据《旧唐书》记载,开元、天宝年间,各地留宿(囚禁)的宫女有4万多人。这个惊人的数字在整个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被后人广为称道的盛唐时期,有数以万计的女性在被囚禁中虚度了一生。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上阳白发人》中写道,少女十六岁被选入宫,到六十岁才遇到玄宗。年复一年,他们生活在黑暗中,期待着早晨,看着燕子飞来飞去,数着月亮圆了多少次。终于,我的头变白了,我老了,还在争论玄宗的盛况。
哪里有深渊,哪里就有哭泣。相传,当时很多宫女会在落叶上写诗,扔在御沟的流水中,以表深情。它是从宫墙里流出来的,一旦被捡起来,就可能发生故事。《红叶上的诗》由此而来。
红叶题诗的浪漫故事在唐宋笔记小说中屡见不鲜,版本越来越多,情节也越来越离奇,后来成为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母题。下面是一个版本的简要描述:
诗人顾况在洛阳的时候,有一天和两三个朋友在皇宫花园里玩耍。他看到一片梧桐叶随水流出宫墙。他捡起来,看到叶子上有一句诗:“一入深宫,年年不见春。谈一片叶子,送给爱人。”第二天,顾况来到渔沟上游,把自己诗中的树叶扔进了流水中。诗中说:“花落深宫莺悲,杨宫宫女断肠时。皇帝不禁东流水。叶子上的诗是谁送的?”
那片叶子,也许是她捡的,也许不是,故事大多是断章取义。小说家想为他们创造一种奇怪的关系。比如诗人把红叶放在一本书里,过了几年,他出国了,偶然遇到一个女人,一看到红叶就认出了她,最后成就了美满的婚姻。
写|三本
01
在落叶上题一首诗
《题落叶》
(唐)司空舒
霜催危叶,今半树空。
抑郁症各国不同,但散客是一样的。
岸边,冰冷的海水漂浮,有夜虫依序而至。
偏羡随风,得洛阳宫。
写一首关于落叶的诗很浪漫。我也是年年捡落叶,所以从来没捡过谁的诗,也没想过在落叶上写诗。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介来传达情感,也许很少有人再写诗了。
但古人爱写诗,不仅在落叶上,在树上,在岩石上,在邮楼上,在邮亭上,在寺庙上,在墙壁上,在旅馆里,在沙岸上,凡是你能写的地方,到处都有人写诗。这些诗被路过的人看到,会被传唱或代代临摹。诗人往往不署名,或写自己的诗,或写别人的诗,后来的人也不知道。
古人的这种境界,真的就像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的,展示艺术,隐藏艺术家。比如相传李白的《菩萨蛮》(平林、烟霭等。)题刻在定州苍水驿楼上。一开始,我不知道是谁写的,但我不知道是谁写的。看过的人爱不释手,纷纷抄袭。后来拿到古藏才知道是太白做的。是不是太白写的还不确定。重要的是,这首被公认为古歌词始祖的歌《菩萨蛮》,因为刻在了驿塔上而代代相传。
唐代诗人司空舒的诗《题落叶》,可能真的是写在落叶上,然后让它随风飘走,带着他对故国的思念远去。也许只是虚构出来写的
当所有的叶子都落了,那一年就真的成了过去式,什么都没留下,只有回忆和等待。司空舒身在异乡,充满了抑郁,与故国不同,让他觉得人生漂泊。树叶随风飘落,不能由自己决定的命运和旅人一样。
从落叶中看到了生命的无常,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一片树叶从树上落下,像一个离开故土的游子,落叶在风中飞舞,像一个旅行者不可阻挡的脚步。隋代孔少安公元《落叶》年把这种心情写得特别细腻:“初秋落叶惊,似客心。不愿飞,犹惜老林。”
或者落叶停在岸边,沙沙作响,嚎叫着;或者浮在冷水里顺流而下。夜晚,露台的落叶下,小心翼翼地传来寒虫的歌声。“寒水浮岸,夜虫依步涌”,这两句是诗人和落叶,在孤独中呢喃。
然而,树叶与旅行者不同。在这里呆久了,对旅行者来说,树叶可以挡风。“可赏清风,得洛阳宫。”诗人羡慕落叶,以为它们会飞到洛阳宫,把他的诗带回那里。
02
萧萧叶落,春日如昨
《闻落叶》
(唐)
秋天太晚了,窗外看到邻居。
天下谁惊谁独扫林。
肖伟月夜,重叠早霜晨。
昨日阴云密布,莺声如春树。
唐代诗人戚迹小时候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六岁时,他和其他佃户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在放牛的时候,他经常用树枝在牛背上写诗,句子清新自然,引起了僧人的注意。后来南宗阳山大师收他为徒。成年后,我周游了世界,自称“衡越沙门”。旅行丰富了生活。
验,使他的诗思更为高远,《早梅》《闻落叶》等佳作即出于此期间。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前两句写晚秋叶落很贴切,何以见得?落叶在地上堆得越多,我们就会感到秋天更深了。秋天的深度,就是从落叶堆积的厚度丈量出来的。树叶落了,视野变大,原先被树挡住的景致,这时也都现了出来。“窗外见诸邻”,诸邻自然是很近的,自然也知道他们在那里,然而之前被树荫遮蔽,所以虽然为邻却看不见,此时叶子落了大半,诸邻重又出现,诗人有点惊讶,仿佛今天才看见他们似的。
若说前两句诗人皆有之,三四句则只有诗人才能发此幽情。诗人不单指写诗的人,也包括不写诗和不读诗的所有诗人,凡有诗情者,皆可称为诗人。“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正如齐己扫落叶时所问,世上有谁会对落叶而吃惊呢?秋天到了,草木凋零,对于一般人这很正常,没什么可惊。世间人事往往就是因为太过习惯,故而荒诞者不知其荒诞,神奇者不觉其神奇。花开花谢,叶长叶落,凡人并不用心于其间,而诗人的生命觉察体于万物,他们会为一朵花动容,为一片叶落泪。见色见空,不见空者,亦不能真见色,所以说情极成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想必这就是诗僧齐己看到的落叶。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落叶在月夜萧骚微响,在早晨叠着寒霜,是的,这些都很正常,可仿佛就在昨天,它们刚刚生出,繁荫满树,黄莺声声尽叫不停。黄莺哪里去了?绿荫哪里去了?就连这些落叶,最终也都不知哪里去了。
它们还会再来,诗人也这么说。齐己在另一首同题诗中,后四句写道:“煮茗烧干脆,行苔踏烂红。来年未离此,还见碧丛丛。”烧落叶煮茶,干叶噼啪脆响,青苔上的落红被踏烂,来年如果还在这里,那时又将见到碧丛丛的新叶了。
03
一首诗和它的译诗
《落叶哀蝉曲》
汉武帝
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此诗出自东晋前秦王嘉的志怪小说集《拾遗记》,据称系汉武帝刘彻所作,武帝追思已逝的李夫人,因赋落叶哀蝉之曲。
这首诗的前四句,读之如见武帝徘徊在昔日闺房,回忆的片段一一闪现,李夫人的音容与眼前的空冷叠加在镜头中。他看到的每样东西,说出的每个词,都有一双消失了的嘴唇,都能听见幽灵的哀音。
我们读每一句,读出的也都是相反的意思。罗袂兮无声,这是武帝此时所见,此时的无声正来自彼时的有声,可以想见李夫人曾穿着罗衣举袂歌舞,或在房中坐卧行走,随着她的一举一动,罗袂发出窸窣的声响。“兮”虽是语气词,没有实义,但在情感节奏上,却别有深味,我们可以想象武帝的目光停留在罗袂上,回忆并思念着那些美丽的声响。
玉墀、虚房,也是一样。没有人在,台阶上落满厚厚的灰尘。人不在了,房子也会发冷,也会寂寞的。落叶堆在重门前,进一步加重死寂的气氛。最后两句抒情:“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
若问这首诗的诗眼何在?从诗中不容易看出来,也许诗题可以给我们提示,“落叶哀蝉曲”,不是落叶就是哀蝉。诗中并没有写到蝉,但我们知道哀蝉比的就是汉武帝。那么落叶呢?除了李夫人,还能是谁!
这个隐喻被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破解,不懂汉语的他,根据一位美国汉学家的译诗,天才地改写了《落叶哀蝉曲》。他抓住的诗眼正是“落叶”,改写后的英文诗如下:
Liu Ch’e
The rustling of the silk is discontinued,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 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
诗题直接用汉武帝的名字“刘彻”,立刻就有了现代性。也就是说,在这首诗中,刘彻不是作为皇帝,而是作为个体的人在缅怀他死去的爱人。
原诗后两句的直接抒情,也被他大刀阔斧砍掉了。全诗以单纯的意象来呈现,且额外补充了一些细节,使诗境更有暗示力。前四句原有意象之后,他在最后两句凭空创造了一个“恐怖”的意象:一片潮湿的叶子粘在门槛上。
庞德的诗已经远远超出了翻译,他是在原诗的基础上,创作了一首自己的诗。因其突出地体现了意象派诗歌的特点,这首英文诗也被公认为美国诗歌史上的杰作。
我们来把庞德的英文诗直译成中文,看看又会变成怎样:
罗衣的窸窣不再作响,
尘埃在庭除漫游,
听不见任何脚步,而落叶
疾飞成堆,静静地躺着,
她,我心的欢愉在它们之下:
一片潮湿的叶子粘在门槛上。
你能说这是《落叶哀蝉曲》的白话文翻译吗?你能说它们是同一首诗吗?
撰文 | 三书
编辑 | 徐悦东
校对 |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