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来自@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燃尽
现在,创作立场声明:实际上要求必须填写立场声明。所以,这些阿迪达斯的鞋子都是自己买了穿的(也有买了没穿的)。本文纯属用户体验分享。
大家好,我是燃尽烧绝
前言不知道你的双十一扒手记录是多少?至少阿迪第1天的燃尽感最强,第11天持平。这些天的活动很无聊。
看到很多其他品牌的运动鞋,经常被告知鞋面磨破了。从燃尽体验来说,阿迪达斯的鞋面确实质量过硬,至少我是穿废的几双Adidas都是在于中底、外底上.既然燃尽总是介绍一些阿迪达斯的配置,也确实有很多阿迪达斯的鞋子在用,今天的文章就来说说关于Adidas主流的几种中底材料的应用老化情况,这个估计很多朋友都比较关心的,涉及Boost,lightstrike,bounce。
声明一下,为什么这种对比中的许多鞋子似乎都不适合长距离穿着?因为烧坏的鞋子会分批穿,毕竟运动鞋还得亲身体验才能给出更好的建议。一周大概有2-3天可以真正穿上阿迪达斯的鞋子,所以很难快速生产出一双移动了1000公里的鞋子来做对比。
.几双鞋出现在Boost对比:的相机里
两个Ultraboost 19,都在2019年5月产的,2019年8月购买,红白配色仅在户外试用过,用于黑色;大概走了300多公里,的日常通勤和运动
另一双2017年9月生产的Ultraboost A16+\’s足球系列训练款(也就是ub的一双纯袜版),因为运动700多公里.即将前往前掌已开裂所以封箱
Lightstrike对比:
2019年10月生产了两双休闲和非运动鞋Streetball,中国年度配色因为疫情没出门(打算过年穿)。纯黑\’s配色主要用于通勤和少量运动,大概总计150公里不到;
Bounce对比:
两双alphabounce,一双来自beyond,另一双来自instinct,beyond穿了700公里左右在我看来已废,本能,今年双十一买的。货是2018年10月做的,有两年的库存,经过三次,大概20公里(这双instinct后续燃尽可能会接着吹一波)。
一、Boost老化衰减的对比Boost中底最为人诟病的问题是穿到一定程度之后会自然开裂,可能跟发泡ETPU小球结构有关.一样毕竟每个Boost颗粒都被迫独立“粘”在一起,当它们释放出足够量的回弹时,颗粒之间的连接就崩溃了。后面我会用4双Boost的中底分别说一说的这一部分(加上一张更深的超新星照片)。
(1)UB19的鞋面耐用性尚可
Ub19是由primeknit360鞋面,也就是说,一个加强织物鞋面。一方面,你可以看到鞋面几乎是没有什么变化,另一方面,你可以通过鞋的前视图和上面的图片看到boost材料的发黄和易脏(稍后清洗后会有对比)。
(2)鞋垫被“踩死”
ub19配备的是最普通的eva薄款鞋垫,新鞋的鞋垫还是有一定的厚度和回弹性,但穿着一定程度之后(大概1/3寿命),鞋垫明显前掌以及脚趾处、后跟处被踩扁“踩死”,不再具有弹性了,好在鞋垫足够薄并且中底还是有软弹韧性。
(3)Boost外底发黄
左图,未清理日常穿着后的boost与同一批次未穿过的对比,白色外底很容易战各种灰尘,包括地面的浮尘和地铁里各种人乱踩;
右图,清理过泥土之后,boost的老化效果,还是很明显左侧穿过300公里(累计陆续穿了半年左右)老化和发黄的效果,让鞋整体外观上看着也比较经风雨,所以建议各位买Boost的外观党尽量选择boost有染色的款式,不然半年基本上和刚到手一比就是两双鞋。
(4)Boost会被踩软
全凭猜测的话,会认为中底越来越硬,但是根据我穿过的boost来看貌似大部分还是越穿越软的。
比如这两双ub19,中底采用了双密度的boost改良,实际上脚的韧性感会比ub4.0强很多,以至于会有一部分用户感觉硬到不想穿。当我穿了这300公里之后,用手按压外底明显感觉到踩过的外底要比未穿过的软很多(快接近4.0了),确实像有些人所说的“踩开了”。
后续是否会先软再硬呢?我个人的观点是“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把boost踩回更硬之前,它就“裂开了”。
这种越踩越软,对于ub19而言确实可谓是“衰减”了,毕竟boost调校了更好的硬度和韧性是为了提供运动支撑性,反而运动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支撑性有所下降。
上面这两个图还是挺明显的黑色的boost单脚后跟踩下去boost会有很大的向外释放形变,而实际脚感上,确实也与刚上脚的ub4.0更像。
说ultraboost的boost越踩越软不只限定于ub19,对于上面这款与3.0同期发售的ub16+,已经穿过700多公里之后,后跟轻踩之后的形变更为夸张,boost的软弹脚感仍在。
(5)马牌橡胶耐磨性尚可
上图可见,马牌橡胶的外底耐磨性还是不错的,经过300公里的运动,后掌几乎稍有磨损(没有磨没横条沟槽),前掌中间部分的胶钉磨损一定程度有棱角不全。而且,考虑到我通常是中午在公司附近的这些复杂地面环境下快总,所以耐磨性质还算不错。
(6)Boost与马牌橡胶的劳损开裂
这双走了300公里的ub19,左右脚的中底部分均有在前掌弯折处的马牌橡胶开裂,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左右脚也说明不是被什么利器不小心割裂的。
如上图所示,目前还没有涉及到boost的裂开,但是无论是马牌橡胶还是boost,他们老化裂开我都不意外。
如上面左侧是走了800-900公里在supernova的中底、外底前掌情况,马牌橡胶变薄之后,连同中底的boost一起裂开了(这个裂的很深)。
右侧的则是前面介绍的运动700多公里的ub16+,也是同样的问题,在马牌橡胶变薄之后,与boost中底一起开裂。
上面这两双鞋的boost软度以及回弹的性能犹在,但是由于前掌断裂之后,运动时的前掌脚感无法恭维,索性也就收官了。
(7)是否有办法规避boost的开裂?我猜是有的,前掌boost经常弯折,如果没有外底橡胶的拉扯的话很容易一定老化之后断裂开,所以在马牌橡胶变薄的时候(或橡胶已有开裂迹象时),就需要当断则断换了外底,不过这样可能会对整双鞋的脚感产生影响,但是还是很可能会延续ub的使用寿命的,毕竟我这几双裂的鞋只说boost脚感的话都还处于不错的状态。
一双ub现在也就三四百元,穿七八百公里的话其实也够本了,看各位是什么心态吧。
二、Lightstrike老化衰减对比
作为Adidas打算新推出的中底材质,从其材质特性上来看还是略尴尬,不如boost更“为所欲为”,也不如bounce那么专职,虽然搭配配置躲在旗舰、次旗舰产品上,但是在运动专业性上只能被称为是“快消品”,独挑大梁还是有些受限的。
(1)Streetball休闲鞋鞋面强度很不错
依旧是两双鞋的侧面照对比,这双streetball作为休闲鞋的话,其实老化情况对于其外表还是会有影响的,只是黑色的确实可以遮“百丑”,让很多细节问题不会体现出来。
(2)lightstrike中底材料,上脚之后就开始衰减
不同于boost又重又弹又偏软,lightstrike材料刚好是又轻又弹又偏硬,并且这个材料被诟病最深的问题便是,上脚之后就开始衰减(主要是指回弹和结构性)。
上面这几张图,抓了一些这两双streetball的中底细节,虽然只是用来通勤(少量快走运动),甚至就是上脚试穿,但是中底外部的皱纹已经不可逆的形成了。其中黑色的才150公里可能还不到,但感觉都“没有再放皱纹的地方了”。
(3)硬质外底耐磨性强,抓地力差
既然提到了streetball这双鞋并且燃尽也在很多篇内容里面吹过这双鞋,那就顺带说一下优点和问题。这两双鞋的外底材质不一样,中国年配色橡胶硬度更高,但总体看两者应该都是属于非常耐磨的,基本上150公里之后连外底的小纹路都没磨花。
但是抓地力方面,黑色的类似于水晶底的材质雨天会出错,尤其是在鞋底也湿、地面有水的情况下,特别容易在青石板或者是大理石板路面上打滑,穿这双鞋还是尽量注意避雨。
(4)lightstrike的衰减也是变软
这一点,lightstrike与boost比较相似,尤其lightstrike初始脚感偏硬更为明显,踩过一定时间,待中底衰减之后,那种硬弹(韧弹)的感觉减小,而软到快触底的感觉出现了(就像弹簧给踩没劲了一样,软但不弹)。
对于streetball这双鞋,上面这两个动图表现的内容不太明显,因为后跟被上翻橡胶做了形变限制,但大致能看出来,对比boost而言,lightstrike中底的形变效果没有那么明显,更多的是在初始阶段能够面对高冲击力给予弹性回馈。
当老化或者说是衰减之后,这种弹性回馈的效果降低了,转为了更多的柔软脚感。这种材料放在运动鞋上,如果是高强度运动确实属于“快消品”,但是如果放在强度不高的休闲鞋上,反而会使越踩越舒服,至少黑色这双现在随脚程度更好了,前掌自然弯折不硬,后跟落地也有了“软”的感觉。
三、Bounce老化衰减对比
Adidas之前的次旗舰中底材料,不同的密度调校很多,因此也造成了在很多鞋上的脚感不一。整体来看bounce还是属于一种偏重、偏硬、偏弹的材质,对于不是很在意轻和软脚感的运动较为适用,比如说篮球鞋、网球鞋。
当然,本篇对比的两双bounce中底鞋均为慢跑alphabounce系列,热门活动打折款,估计入手的朋友很多。因为这两双鞋不是同一时间购买的、也不是同一型号,所以可对比性少了很多,仅做参照。
(1)alphabounce鞋面forgedmesh很强
之前用过这张图了,alphabounce鞋面一大统一技术便是forgedmesh,也就是把多层网材结构的鞋面,经过了热压成型压成了各种“类鲨鱼鳍”形态,优点是鞋面支撑性大幅提升,缺点是透气性大幅下降。
另外,绝大多数款式的alphabounce都是一体鞋舌,对于高脚背用户很不友好(比ub19、20有过之),当然如果你是这些鞋款的“天选之脚”,那你可能会像燃尽一样吹爆这双经常折扣不到200元的鞋。
(2)全掌马牌外底耐磨性更为提升
beyond和instinct是alphabounce里面最高配的,都采用全掌马牌橡胶外底,这种无掏孔的设计个人感觉是优于UB的,虽然轻量化和灵活性上会略有下降,但是耐久性会大幅提升。如果Ub采用类似的外底的话,可能会有效抑制中底在600-700公里之后的开裂问题。
beyond700多公里之后磨成这样了,外底抓地始终没毛病,而且整张的外底也不容易开裂;
instinct虽然走了20多公里,多为砖路和柏油路,但能看到外底的细纹几乎都没有损耗。
(3)bounce老化后越踩越硬,直到“踩死”
对比图仅供参考,毕竟二者可对比性不强,但是说一说alphabounce beyond的真实脚感:初始的时候弹性非常好,甚至感觉快走的脚感要优于boost(当时我230斤左右),后来之所以封箱不穿,也是因为感觉中底越踩越硬,最后像是直接踩地面上了,已经起不到缓震作用。
bounce中底对于体重是有要求但限制性不是非常大,至少对于我现在180斤还是会感觉bounce的运动脚感不亚于boost,当然这时候的感觉的确没有最重的时候感觉明显。
上面两个动图,能看到bounce中底的踩踏压缩确实很“澎湃”,即便是中底后跟已经“踩死”了,外围外扩的bounce材料依旧可以给出不错的形变回弹效果。尽管这种弹性形变效果很强,但bounce的外观上并不会出现太多变化,仅会有很少的“老化皱纹”出现。
bounce材料与boost、lightstrike的区别就在于此,始终保持着支撑性,随着使用其回弹的效果会有所衰减,整体使用寿命不如boost,但一体程度高并不会出现开裂问题,即便是没弹性了还可以当成一个硬底鞋来穿。
总结
Adidas的三种中高端的中底材质Boost、lightstrike、bounce,初始脚感以及老化衰减后的脚感情况大致如上,概述一下便是:
1)boost:
脚感:初始脚感看密度软硬不等,ub中等偏硬有一定弹性,经过使用老化之后,会变得更软,回弹性尚可、支撑性下降;
外观:用就会发黄,使用一定距离后会导致常弯折处boost开裂;
衰减速度:衰减较慢,寿命较长,衰减过后脚感依旧可用,开裂问题与外底拉扯有关,实际材料性能衰减寿命比800公里要长,看如何规避中底开裂问题。
2)lightstrike:
脚感:初始脚感又轻又硬又弹,出道即巅峰,经过强度使用过后,会变软并失去回弹,支撑性同步下降;
外观:极容易出现褶皱,并且不可逆;
衰减速度:衰减较快,衰减过后运动机能下降明显,日常穿着舒适度尚可,寿命目前未知,请有穿废的值友分享经验。
3)bounce:
脚感:初始脚感偏硬但弹性很好,支撑性很到位,老化的过程中材料会变硬并失去缓震的弹性,支撑性一直不错;
外观:不易出现变化,压缩褶皱较少;
衰减速度:衰减较慢,但使用寿命中等,600-700公里之后完全衰减,鞋底会成为很硬的一块板,体会比较明显。
如果各位有不同的体验感觉,也请分享和探讨,希望本篇能够用个人的经验为一些选购Adidas不同中底鞋的朋友提供一定的参考。
感谢各位观看,预告后两篇会是很不错的运动品牌内容,欢迎各位关注燃尽烧绝,跟踪后面的内容。
我是燃尽,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