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肯传》
其实我对传记没有特别的偏好。偶尔看一些,都是偶然。但是林肯的传记可以说是有初衷的。前段时间看了卡耐基著名的《人性的优点》全集》,对卡耐基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更让我想起了他在“不要抱怨”那部分引用的林肯的例子。作者说他读过所有关于林肯的文献,对他的一生了如指掌。林肯是世界上最宽容的人,从不抱怨。
无论一个人多么伟大,多么神圣,我们都是从最平凡的地方对他感兴趣——不抱怨的林肯,而不是伟大的林肯。于是,我有了想了解林肯生平的冲动。
当时我还不知道卡耐基居然写了一本书《林肯传》。那天去书店挑书,偶然看到一本。买了之后发现是老卡写的。他在序言里把这本书写得清清楚楚。他想写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传记。所以整本书并没有讲得太密集,而是根据每个阶段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这本书不厚,所以很容易读。
看完之后觉得林肯领导南北战争的记述还不够具体,这多彩的一章应该写得更透彻更全面。
如果读的时候一直有一种错觉,好像不是在读一个我期许中伟人的一生,因为他总是在失败,甚至连每个人幸福归宿的婚姻都是超级失败的,真是充满了“负能量”。最终没有当选总统,我真的认为他的生活会很普通。然而,恰恰相反,这让我很好奇,想更多地了解这个人,更多地从人性和内战的历史中去了解。
2、电影 《林肯》
所以如果斯皮尔伯格是从林肯的童年开始拍摄的话,那就太好了,这样我就可以通过与文本的对比来更好地解读林肯。据说导演为这部电影准备了十二年,一直在苦苦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最终的选择名单由就任总统后的时间来表述,绝非偶然。
斯皮尔伯格被称为最好莱坞的导演,他的电影创造了好莱坞电影史上的许多典范。这部片子从头到尾用的都是深沉浓重的色调,用完就很克制。我印象中,林肯的面容时时处在半暗半明的状态,似乎导演在传达一种讯号:他是一个伟大的领袖,但他最先是一个有着自身痛楚的真实的人。
林肯死后,他的儿子有一次问身边的人,他的父亲是不是死了。当他们回答是的时候,他说他终于可以安息了,自从他来到这里,他从来没有快乐过。
其实林肯心里对政治和权力没什么激情。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废除奴隶制,让世界上人人平等。这是他在政治道路上所有选择和行动的最高指南和唯一方向。甚至可以说,林肯生来就是为了拯救黑人。
但同时,他又完全不像一个“领袖”。至少,他太善良了。都说善良的人当不了领导,一方面是因为内心的碰撞太大,不利于决策,另一方面是自己承受的太多。我不知道林肯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调和这两种矛盾的,但从结果来看,即使在战时,他的宽恕也是软弱单薄的,但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显然有着自制力极强的一面。比如,在整部影片中唯一一次与妻子玛丽的大争吵中,关于儿子威利的死,他说:我不希望你表现出这样的悲痛,因为我不允许自己这样。
他更像是一个为家园操持的老人,形容苍老、眼中早已没有锋芒、佝着腰、踽踽独行,头上的大礼帽反衬出他的孑然与孤独,他爱讲笑话,从不疾言厉色,极偶然时会说一句“我太累了”。
在电影中,正是这些必不可少的细节赋予了林肯最基本的本性:他从尘埃中看世界。站在尘埃中的人往往喜欢仰视,但林肯把灵魂交给了众生,俯视,所以他看到了善良和与生命的关联。
他与他的内阁、共和党和民主党斗争。最后我看到他拍桌子制止了投票前的最后一次争吵。我觉得他有点像唐僧,而他也许不完美,也没有通天的本领,但他始终站在有光的地方,永远知道自己去向哪里。是整部电影最感人的部分。
斯皮尔伯格说,这是一部关于林肯作品的电影。的确,这部电影并没有把整个内战作为重点来展现林肯的领导力和政治能力,而是通过各种困难、约束和压力来探索林肯最真实的状态。
修改达到的场景是整部电影的高潮,因为导演对节奏的把握赋予了整个场景极佳的张力,非常精彩。
至于林肯和妻子玛丽的爱情生活,影片尽量避免太负面的事件。基本上,玛丽的个性并不乏味。其实如果按照事实来说,林肯是世界上最不幸婚姻的主人,他的感情痛苦应该远不止电影里表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