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和儿媳妇眉来眼去,苏东坡墓志铭全文

  文|郑学富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植树节,但植树造林的传统早已有之。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有了关于植树的记载。在今天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人种植的古树,生长至今,如黄帝5000年种的柏树,仓颉2600年种的柏树,老子2600年种的银杏,李白1300年种的银杏等等。  

  

  历代诗人不仅热爱植树,而且留下了许多关于植树的诗篇。其中,文采横溢的苏东坡不仅是文学家、政治家,也是“绿化大师”。他在很多地方工作过,每到一处都不忘植树,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人文景观。  

  

  胡向东威洛  

  

  嘉祐六年(1061年),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凤翔府法官,这是他走上仕途后第一次到地方任职。  

  

  24岁的苏轼被任命为太守助理,可以说是成功的。苏轼帮助太守尽职处理政务,体察民情,治水减税,样样都做得很好。苏轼作为一个文人,下班后经常在凤翔游玩,饮酒作诗。苏轼的家乡巴蜀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我的蜀江畔,河水绿如蓝”。一个人的时候会想家。还好城东有银凤池。“入门就能清奥,就像你梦想中的西南。”每次到这里参观,都有回到故乡的感觉,于是苏轼有了治理银凤池的计划。  

  

  据《凤翔县志》年的记载,苏轼上任第二年,就率人疏浚池中,开渠引城西北的凤凰泉水入池,池中植莲藕,岸边植柳,筑亭筑桥,楼成亭台,改名“东湖”。每到夏天,湖中荷叶繁花盛开,岸边亭台水榭,垂柳相依。苏轼在《330《凤翔八观》一书中以东湖为景,写道3360“蜿蜒于苍石四周,卧于湖中央。把肚子里的东西倒出水来,冲进深渊。微风吹来,没有声音。”  

  

  苏轼在东湖栽柳开了个好头。后来,许多官员和名人在这里栽柳,吟诗作赋。岸边柳树成荫,枝叶婆娑,成为东湖的一大景观。当地人把“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称为“凤翔三绝”。现在,人们为了纪念苏轼,在东湖岸边立了一块石碑,上书“东坡植柳”。  

  

  肖春西湖苏堤  

  

  元佑四年(1089),苏轼被任命为杭州总督。这是他第二次来杭州工作。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他是杭州的“一把手”。但是苏轼一上任,就遇到了杭州大旱,饥荒和瘟疫一起发生。苏轼要求朝廷减少这条路上三分之一的大米供应,并把奖状给了一个剃了光头的和尚,换成大米救济饥民。此时,由于西湖久未治理,杂草丛生,湖水干涸,水田已经占据了西湖的半壁江山,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苏轼上任第二年,上书朝廷,要求疏浚西湖。在朝廷赐给他的100名僧人“度牒”的帮助下,花了20多万人清除湖中杂草,挖走淤泥,废物利用。一条长长的堤坝用杂草和淤泥筑成。《宋史苏轼传》记录3360“筑堤,上植芙蓉柳。它看起来像一幅画,杭州的名字是‘苏公堤’。”  

  

  苏堤南起南屏山脚下,北至栖霞山脚下,全长近三公里。堤上遍植花木,有垂柳、桃花、海棠、芙蓉、紫藤等。每年春天的三月,堤上的绿柳如烟和红心都像雾一样。游人漫步堤上,看西湖在雾中苏醒,岸边红柳绿花。湖光山色的景点如画,令人心旷神怡。它叫“肖春苏堤”。苏联(USSR的缩写)  

  

  在北方的树木中,苏东坡最喜欢槐树。这种树质地坚实,枝叶繁茂,夏季繁花似锦,优雅宜人,严冬抗寒抗雪。苏轼曾有《苏堤春晓图》诗云:“忆初来乍到,草木凋零。虽然大树经过秋天,蝉仍然在傍晚举行它的叶子。呆久了几天没见过云,远处也没几个豆荚。乌鸦不能在寒冷中停留,哀鸣和啄雪。巢破空枝,影挂残月。你不是有两只翅膀和羽毛陪着我吗?”  

  

  因为苏轼爱槐树,所以在定州文庙前院种了两棵槐树。这两棵槐树并肩而立,绵延近千年,被称为“东坡双槐”。春夏时节,茂密的枝叶和树荫挡住了阳光,浓密的树冠直径10米开外,像两把巨大的绿色雨伞,槐花的香味时而袭来。住在东边的有突出的树根,如巨大的爪子匍匐在地上,树干粗大,五六个人拉着手都过不去。枕骨的躯干被分割成两个长条,分别面向东和西,是中空的,七八岁的孩子可以躺在里面站立。《槐》记载“东方葱郁如舞凤”,“西方苍翠如龙”,故又称“龙凤双蝗”。  

  

  2014年,国家森防总站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美丽中国——人文古树养生行动”。按照“外观奇特、历史积淀丰厚、应用前景广阔”的标准,从藏品中筛选出100株人文古树,作为国家人文古树的保健对象。“东坡双槐”成功入选“中国古代文化树木保护名录”。  

  

  宋智三万人哀悼爱妻  

  

  元佑元年(  

1086),苏轼回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他的朋友贾讷也将到他的故乡眉州做官,苏轼作诗《送贾讷倅眉》:“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诗中提到的“老翁山”即是苏洵与程夫人的墓地所在,苏轼的亡妻王弗也葬于此。苏轼委托贾讷看顾父母、妻子坟园和问候家乡父老,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跃然纸上。“手植青松三万栽”正是20年前安葬亡妻王弗时所栽,此时应该是枝干盘曲,郁郁葱葱,发出阵阵松涛了。

  

至和元年(1054),十八岁的苏轼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贤德温淑,侍亲甚孝,是苏轼的贤内助。二人婚后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王弗在治平二年(1065)卒于京师开封,葬于眉州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王弗去世,对苏轼是巨大的身心打击,成为一生之痛。

  

苏轼满含深情撰写《亡妻王氏墓志铭》,表达了自己失去爱妻和贤内助的深切悲痛。他在结尾感叹:“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心情沉重的苏轼为纪念亡妻,在墓地的山岗上栽植松树三万株。“三万株”虽是虚指,也可见苏轼在山上栽植松树规模之大,松柏青翠满山岗,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寄托着浓浓的哀思。

  

熙宁八年(1075),苏轼来到密州任太守,这一年正月二十,一个冷清孤寂之夜,他梦见了爱妻王弗和山岗上茂密的松树。醒后,苏轼回想梦景,往日与妻子恩爱的情形历历在目,他不禁泪湿衣襟,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悼亡词《江城子》。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词的下阕记述梦境,抒发了苏轼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成为悼亡诗词的绝唱。

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实性请自行核查,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至3484479098@qq.com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0)
陈的头像
上一篇 2023年 4月 3日 上午9:54
下一篇 2023年 4月 3日 上午10: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