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 Metoma strau tman林宇婧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21年4月。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市面上很多关于南亚和印度历史的学术书籍通常都显得篇幅过长,论述生僻,内容琐碎。有时候,如果翻译出来,语言就不那么流畅了。这本书的作者是托马斯特劳特曼(1940~),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人类学著名教授。他认为历史书的关键在于对细节的处理。托马斯教授在他的著作中对印度的早期历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正如他个人在本书序言中所说,“我相信,影响深远的过去今天依然存在,他是理解当下、寻求未来可行之路的宝贵资源。”
大部分印度通史对印度早期历史的篇幅不多,而是侧重于印度从近几百年到独立的历史。这种参差不齐的写法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一些背景知识并不丰富的读者,让他们产生印度早期历史只是为印度近代史做铺垫的印象。但是托马斯教授的这本书绝对会让你眼前一亮。他在印度早期历史方面很丰富,这使得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有效的读物,可以让读者快速概述印度的悠久历史。
托马斯教授在引言中认为,印度文明历史悠久,文化毁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在进行与印度相关的研究之前,需要澄清一些模棱两可的术语和概念,而印度、印度人和印度文明的含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人文社会科学中长期倡导的归纳法,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忽视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也不免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世界。认为可以客观完美地概括整个印度、印度人、印度文明的概念,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在从事印度研究时,必须时刻牢记它的真实性、复杂性和不完整性。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托马斯教授用了两章的篇幅简要描述了早期的印度文明。作为农业发达的早期文明,河流对印度文明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恒河和印度河冲积而成的广阔平原地区位于今天的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印度次大陆的主要人口居住在河流沿岸。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摩亨佐达罗、哈拉帕等南亚早期定居文明并不是诞生在较为温暖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而是出现在较为干燥的印度河流域。在旁遮普,印度河中上游,来自青藏高原的冰川雪水源源不断地使平坦地区常年拥有发达的灌溉系统,从而造就了整个次大陆最发达的旁遮普农业;在印度河下游的信德省地区,虽然由于年平均降水量低而极度干旱,但印度河不可预测的洪水期也带来了沿河肥沃的土壤。同时,托马斯老师还提到,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字母系统至今仍不可读,这无疑阻碍了对印度河文明更深入的了解。而吠陀经,作为主要印度教的经典文献,是?),可以在一定层面上看到来到印度次大陆的雅利安人对后世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
循着时间主线,托马斯教授将印度古典文明的形成以及印度文明与世界互动的阐释放在了第四至第八章,流畅的笔法阐释了纷繁复杂的史实。恒河上游出现后,吠陀文明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尤其是恒河中下游。在这一时期,离恒河上游越远,吠陀文明对它的影响就越小。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一些国家如摩揭陀(Magadha,在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里,佛教、耆那教等不同于传统吠陀经典定义的宗教层出不穷,显示了吠陀文明在向恒河中下游传播过程中的明显张力。恒河中下游崛起的武士阶层确立了王权,打破了沙皇武士阶层需要仰慕婆罗门来证明其合法性的单一化局面。
这一时期也对印度古典文明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建立的政治、文化、法律和哲学体系成为印度文明演进的重要范式。印度次大陆一直以来都有众多的邦,很少有统一的帝国。古典印度的孔雀帝国和笈多帝国是印度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强大而统一的帝国,是从公元前的孔雀帝国发展而来的。?)瓦解了笈多帝国(Gupta Empire,)在建立后的数百年间,北印度各地频繁遭到来自中亚的希腊人和游牧民族的入侵,许多小国在此期间相继出现。很像古典时期的希腊和中国。这一时期在世界历史上被称为“轴心期”。作为印度次大陆的文化中心,北部恒河流域的政治、艺术、宗教等领域得到了爆发式的发展,各种流派、学说争鸣,与古希腊、古代中国相抗衡。到了笈多帝国,印度次大陆北部小国的局面被统一的帝国所取代。笈多帝国统治的疆域与早期孔雀帝国有显著不同,笈多帝国统治的区域与孔雀帝国也有很大不同。恒河流域已经成为笈多帝国统治的中心地区,笈多帝国似乎对次大陆西北部的争夺没有太大兴趣。
古典印度时期形成的家庭、社会和政治结构对今天的影响;当时形成的思想遗产更加持久,对亚洲大部分地区都有影响。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家庭、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成是持久而深远的,并不像历史教科书中所展示的那种背景叙事宏大的历史事件之一。
样波澜壮阔,其展现出的面貌更多的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尤其是一系列历史事件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持续影响。家庭、社会与政治结构稳固形态形成,与宏大叙事相比社会现实的形成显得更加缓慢;正因为如此它们才有着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更持久的影响力,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积淀便是文明的根基之所在。
同样在这一时期,最能体现印度文明的特征的思想、科学与艺术源源不断地迸发出现,那些宗教追寻、科学创造和艺术灵感在这段时间里显得丰富虽然,虽然他们大体有着比较统一地具有印度次大陆特点的观念,但所呈现出的状态毫无疑问是丰富多样的。印度宗教传统纷繁复杂且极其深奥,若过于深究细节则容易迷失其中,但仔细观察之可知印度宗教在时间先后上分别出现祭祀万能、遁世修行和虔信传统等阶段,这三个不同的阶段无一例外都赋予印度文明不同的色调。在法律的演进上则不得不提“达摩(Dharma, ????)”的概念,“达摩”意译为“法”,多指称宗教律法,但其性质与当今所认为的“法律”的概念有着显著的差别。同时存在的法律形式还有习俗与帝王谕令,三者的显著差别在于“达摩”被认为是具有普世效应且永恒存在的,而后两者在与之相比时并不具有这个特点。
这一时期成型的印度古典科学与艺术体系亦有自身明显的特征。在印度人眼中,与现代科学相对的是所谓“吠陀知识”,而已短句经文写成的吠陀经典被认为是超越人类社会的存在,其中对于从宗教仪轨当中衍生出来的种种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一传统一直被传承保留到中古印度时期甚至如今,但其内涵以及对其的诠释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当中。古典印度时期艺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惊人的,古典梵语文学和古典泰米尔文学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虽然在这一时期的不少文学作品依旧热衷于从宗教经典当中取材,但其诉说故事的方式表现出更加多元的美感,表现人物情感的韵味(rasa, ??)概念得到充分展现。尤其是梵语文学对于整个印度次大陆乃至东南亚、中亚和东亚各地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梵语文学被视为诸语言的典范而持续发挥余热。而雕塑、建筑、绘画等艺术更是从如今在印度次大陆星罗棋布的古迹中可见其辉煌的过往。
任何文明程度极高的古代文明都有其影响范围,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都毫不例外;与任何一个文化圈一样,印度文化圈也有其中心与边界之分,印度文明对周围世界的影响也是其与他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与基督教文明或伊斯兰教文明不同的是,印度文明在向外传播的过程当中并没有牵涉通过真正或者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来完成;相反,商业活动和他者对于印度文明要素的主动吸收是其向外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印度次大陆周围的世界中,中亚、东南亚、东亚、中东与欧洲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度文明直接或间接地深远影响。
接下来,在本书第九章到第十二章当中,托马斯教授将注意力放在了来自中亚的突厥人与莫卧儿人及来自欧洲的殖民者与印度次大陆的爱恨情仇,同时以印度次大陆民族国家的诞生和整个南亚如今的面貌作为本书的收尾。印度次大陆虽有相对于亚洲其他地区更为独立的地理环境,但西北部山区开伯尔山口(Khyber Pass, ????? ?????)等天然通道却为次大陆与中亚间长期的联系提供了可能。从上古时期末期来到次大陆的雅利安人,到中古时期来到次大陆的持伊朗语的塞种人(Saka)、贵霜人(Kushan)和帕提亚人(Parthian),再到近古时期使用突厥语的游牧部落,来自中亚的游牧部落的入侵在次大陆北部建立了诸多政权,也增加了次大陆文化的多元性。在与中亚甚至伊朗长期的文明影响力交融中,也将带有中亚和伊朗特色的伊斯兰文化传入印度次大陆,并在印度次大陆形成了具有印度圣王概念(Devaraja, ??????)和融合了印度教虔信主义与伊斯兰教苏菲派神秘主义等特点的次大陆特色伊斯兰文明。
继伊斯兰文明从阿拉伯半岛发迹后,欧洲各国在大探险时期纷至沓来,在亚非和美洲进行了深入地夸张,而这一次的扩张则是史无前例的。在此之前,欧洲人对印度次大陆的想象极其富于东方主义色彩,欧洲人与印度人之间的直接往来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数百年,很多信息经由中东穆斯林之手传入欧洲各地,显得有些失真。印度与欧洲人的联系大体分为前殖民时期在许多方面接连不断的商贸往来以及其后英帝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两个阶段。早期的威尼斯人通过中东穆斯林经手印度与欧洲间的贸易而大赚特赚,在大航海时期葡萄牙人、法国人相继在次大陆沿海地区建立贸易据点,而英国人则在印度占据了绝对地主导地位。英国人对印度数百年的统治影响深远,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印度受到欧洲文明深刻地影响,家庭和亲属关系、政治与高等教育等社会生活等很多层面都有欧洲文明影响的影子。
在结尾两章中,托马斯教授着墨与原有的英属印度土地上民族主义的星期和民族国家爱印度与巴基斯坦的诞生、独立,以及作为印度文明核心区域的整个南亚地区的新兴国家面貌。在西方世界形成的民族国家的概念在英印殖民地亦得到了传播,为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印度民族主义在印度人民反英的过程中历经时间洗礼而成形,而在英国人“分而治之”的政策中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分歧与矛盾中演变为如火如荼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民族主义,最终导致印巴不可避免地分治。印巴分治无论在南亚还是在全世界都是影响力巨大的历史性事件。民族国家概念在现今南亚所有国家中继续发挥效用,南亚美国国家都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史观,但民族国家的过度民族主义化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激荡,需我们拭目以待。
作为一本通俗易懂的印度史专著,托马斯.特劳特曼教授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擅长用浅显明了的语言对时间线漫长、历史事件纷繁复杂的印度次大陆做出思辨的解读。这本书的笔触告诉我们,印度文明在今后都会是需要大力研究的对象。
而这本专著也让我下定决心努力做到心态与行动的真实平衡,简言之即“既能坐得了冷板凳,也能下得了田间地头”。在某种程度上后者的重要性甚至大于前者,因为没有过经历浸润的生活和学习是缺少温度的,而没有所谓情怀的治学则是空洞的。
作者:张奕凡
编辑: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