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极子按:是谁在敲打我窗?是那灵性之光在窗外独自彷徨。
虽然葡萄牙人看世界的时间比荷兰人早得多,但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在17世纪初迅速取代葡萄牙成为东方贸易霸主的地位。荷兰人睁大了眼睛,在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和日本的长崎建立了自己的港口基地。从此,他们抢占了西太平洋地区航运贸易的优先权,逐渐编织起一张庞大的世界瓷器贸易网。
荷安德烈斯毕克曼 《从大河西岸远眺巴达维亚要塞》 ,约1656年,油画,108 x 151.5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 国立博物馆藏
据统计,17世纪上半叶,至少有300万件瓷器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1799)销往世界各地,该公司成为17世纪中国瓷器的最大买家。说它有钱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它已经具备了国家的一些职能,比如发行货币,独立雇佣军。可以说,东印度公司是荷兰向东进行商业殖民扩张的桥头堡。
荷亨德里克范舒伦伯格 《荷兰东印度公司位于孟加拉胡格利县的商栈》 ,布面油彩,203 x 316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 国立博物馆藏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主要涉及物超所值的“克拉克瓷”商品。克拉克瓷最典型的装饰手法是“照明”。什么是照明?“开光”又称“开窗”,是景泰蓝、雕漆、陶瓷等器物上常见的装饰图案:心灵手巧的中国工匠在器物的某一部位预留扇形、菱形或心形的留白,然后在方格之间装饰图案。
克拉克瓷除了青花瓷之外,同时也烧造红绿彩瓷,这块带有克拉克装饰风格的红绿彩开光大盘迎合了当时日本市场的审美趣味,1635-1650年,直径37.5 cm
艺术技巧层面的“光”和佛教、道教等宗教意义上的“光”是有区别的。“开光”的宗教仪式是一种仪式:每塑一尊塑像,僧侣们都会选择一个吉日、一个好日子举行开光仪式,作为正式祭拜塑像的开始。在仪式上,负责人给偶像画龙点睛,请求上帝给懵懂的木梗注入精神力量,就像我们早上推开窗户让阳光照亮黑暗的卧室一样。有时,这种点灯仪式也用在与宗教有关的艺术品和护身符上,然后点灯方法简化为念咒、吉祥话和点朱砂。严格来说,对佛像以外的物体的点灯,叫做“加持”。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教堂西立面的玫瑰窗
荷兰人走出欧洲,来到亚洲,不仅开阔了眼界,还开了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克拉克打开了市场和窗口,让欧洲人一窥中国的美丽,也让中国人领略了西海岸的各种宝藏。
如果你觉得你的心还在沉睡,你的灵魂还在混沌,那就打开窗户,不要犹豫,请探索世界的精神之光,不要让它独自徘徊在你的心窗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