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学荣
《名优之死》是田汉早期代表作之一,写于1927年冬,当年在上海梨花办事处首演。直到1929年在南京演出,才由二幕剧改为三幕剧并固定下来。1957年,夏纯导演了人民艺术版《名优之死》,1979年重新上演。由任明、严锐执导的2018人艺版作为年度压轴大戏推出,随即成为网络名人文化热点。《名优之死》之所以流传近百年,一直脍炙人口,不仅在于田汉的名气和成就,更在于该剧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生之死为题材,总结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发出了动荡社会底层人民的撕心裂肺的呐喊。他创造了唯美主义、感伤主义和现实主义高度融合的艺术经典,引发了文化觉醒,成为中国戏剧现代化和民族化的里程碑,使田汉成为中国戏剧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第一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的重塑,虽然冒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却是有惊无险。
李春光照片
这部剧经过打磨,实现了台前台后,台上台下的矩阵共鸣。全剧150分钟左右,不算短,却让观众一点也不困,也不分心。悲情的主题让观众一点都不压抑难受,深刻的寓意让观众一点都不酸涩和依恋,可见剧组有多用心和打磨。台词精炼深刻,笑点多。“你需要知道台上的你是谁,但你需要知道台下的你是谁。”“有人活着就是为了唱戏,我活着就是为了唱戏。”剧中每个演员都能时不时爆出一些富有哲理或诙谐的好词好句。在表演中,细节刻画得当,极具穿透力。比如阳叔送来了凤仙梦寐以求的珍贵长矛,凤仙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半推——比如阳叔来砸场子威胁凤仙花跟他走的时候他知道凤仙花已经下定决心要走了,就在角落里对她说:“天太冷了,你穿上戏服走吧!”一代名人在绝境中的一句深情问候,顿时打动了全场。
剧中有三幕,舞蹈的复杂与简单很难把握。三个场景的景深是递进的,灯光、音乐、服饰、道具,尤其是结尾的独龙椅,贴合人物心理和剧情变化。整个演出过程中,母体中的思想和情感与京剧融为一体,台前台后,剧中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观众。这真的是“戏剧中有演员,那些为剧院说话的人”。
这部剧的准确性揭示了艺术坚持和迎合的复杂逻辑。艺术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处于坚持与迎合的纠结中,千百年来挥之不去。至于军阀割据、新旧交替,电影、唱片、舞厅纷纷抢滩登陆。「没有好东西的空间」或「传统不能丢」谁对谁错?面对老祖宗留下的旧东西,刘振声显然选择了坚守。他甚至认为“我不守旧,但我还不够老。”然而他还是死了,死在了嘘声中,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半途而废的剧组。艾凤仙选择了迎合她。她的理由是“她的祖先也改变了他的祖先。”她想留住观众,她想过好日子,名利双收,想过唱戏带来的奢华生活。但是老师不让她那样唱,她就选择跟杨叔叔走了。《名优之死》以时代潮头的姿态,勇敢地揭开了文化艺术能否传承、如何传承的千年魔盒。正如严锐志导演所问,“艺术的生命是不是和人类的生命差不多,从活着到老?”
《名优之死》 2018版隐喻“坚持中创新”的传承。剧中没有相关的台词和情节,那么“坚持中创新”的理念是如何传递给观众的?这主要体现在刘振声多次果断纠正凤仙花的自我炫耀。为了炫耀自己,博取人气,她频频擅自改剧,随意添加她自以为是的唱功、剑术、舞姿,而刘振声总是给她令人信服的理由去纠正。这些文明的话,冯宪可能听不进去,但观众听进去了。即优秀的传统艺术不能创新,而要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根据人物所处的时代、身份、性格、当时的处境和事件的发展进程,结合演出时的人文特色,进行合理化改革,做到既传承经典又流行当下。任何脱离上述因素的随意改编、随意逞能、随意迎合,都是对经典的亵渎,对艺术的践踏,即使叫好又叫座,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曲终散。“保留好的东西”是不可能的。(甘雪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