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深受毒品和酗酒困扰的32岁美国青年蒂莫西崔德威(Timothy Treadway)在阿拉斯加第一次看到灰熊。从那以后,他就深深迷恋上了这种动物。他决定每年夏天都去卡梅尔特公园保护区露营,把保护灰熊及其栖息地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1999年,蒂莫西开始用摄像机记录他和灰熊在一起的日子,并以动物保护者的身份向公众宣讲灰熊的生活习性,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2003年10月,蒂莫西和女友艾米在山顶被一只灰熊活活吃掉,四肢残缺不全。
2004年,导演维尔纳赫尔佐格偶然看到了蒂莫西的报告,感到非常震惊。2005年,他的纪录片《灰熊人》在美国上映。
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材料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的电影或电视形式。其美学创始人之一的维尔托夫,主张生活要像人眼一样记录出人意料,反对人为表演。然而,赫尔佐格认为这种真实的电影只代表了一种简单形式的真实,而真实是多面的。所以他的纪录片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跌宕起伏的故事片。
《灰熊人》比较典型。本片由导演旁白、亲友采访、提摩西生前制作的短片三部分组成。他们共同建构了一个充满狂喜与黑暗,傲慢与脆弱,挣扎在人类文明与动物世界边缘的熊情人形象。
在纪录片的开头,播放了蒂莫西制作的短片。在广阔的公园保护区,两只灰熊悠闲地玩耍。蒂莫西对着镜头说:“我全心全意地爱他们,我会保护他们,我会为他们献出生命,但我不会死在他们的魔爪下……”这种类似的谵妄几乎出现在每一部短片中,就像一个加速的时钟敲响了他死亡的倒计时。
然后从3360010到30000,用比较蒙太奇的方式交叉剪辑短片片段和对亲友的采访,展现提摩西争议的矛盾。
一位密友记得,蒂莫西以勇敢王子的姿态,与试图破坏熊领地的人类作战;清洁工讽刺说,蒂莫西就像一个穿着熊大衣的人,他能活这么久的唯一原因就是熊以为他有病;生物学家分析过,蒂莫西想在那个世界多待些时间,因为那个世界更简单,但我们永远无法进入熊的世界,因为我们和它们完全不同;当地博物馆馆长说蒂莫西不是保护者。他侵占了灰熊的土地,对熊的无视到了极致,对熊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他越过了边境,所以他付出了代价。
但从导演的角度来看,蒂莫西的视频中捕捉到的瞬间是如此的辉煌和自然。清晨,小狐狸的爪子落在帐篷上,两只熊激烈搏斗的沙地像刚翻过的铁锹,旷野里树叶的沙沙声夹杂着某种神秘的力量.这些都是导演和他的工作室团队无法想象的。
当然,更多的短片反映的是蒂莫西的孤独。他远离喧嚣,在旷野里,在镜头前或者跑过的狐狸、冷漠的灰熊面前倾诉自己的烦恼。他悲伤、情绪化、过分浪漫,常常含泪凝视大自然,在灰熊身上自怨自艾:它们和他一样弱小无助,他必须保护它们。
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自大又自恋的演技个性。比如他自称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孤儿,但实际上他父母都在。比如他一个人的时候会反复翻拍一些段落,有时表现得像主持人一样和蔼,有时自称灰熊群落的统治者,有时变得愤世嫉俗,痛骂、跳跃、攻击所有人。
导演对这些短片进行了编排和剪辑,通过这些混杂的呈现,牢牢地牵引着观众的情绪,对是非的判断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同时《灰熊人》贯穿全片,悬念迭起。从蒂莫西和女友艾米被袭击的过程,到他们垂死反抗的6分钟录音,再到猜测凶手是谁,引人入胜的故事从未停止。
在那六分钟里,因为蒂莫西来不及取下镜头盖,所以没有画面,只有痛苦的呻吟和叫喊。磁带内容尚未公开,导演建议蒂莫西的前女友珀尔千万不要听,最好销毁。这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时刻经常出现在赫尔佐格的电影中。他尊重当事人的隐私。
当然,他会尽力提取。比如让威利回到他的朋友蒂莫西被杀的现场还原过去,让法医把遗物交给珀尔,让蒂莫西的三个朋友在他被杀的营地方向集合撒骨灰。这些娴熟的场景为放松做了铺垫,让当事人流露了真实感人的感情,也让纪录片获得了比平淡叙述更好的艺术效果。
在《灰熊人》的结尾,赫尔佐格为主人公感到悲哀:“让我害怕的是,在蒂莫西拍摄的所有熊的脸上,我看不到鲜血、理解和同情,只有大自然强烈的冷漠。”这句话也是赫尔佐格电影故事的核心,描绘了人类精神在一个本来就充满暴力和冷漠的宇宙中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