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风格各异的图片,虽然风格各异,但都传递着网友对新的一年生活更加丰富的期待。
梵高描绘19世纪末法国阿尔勒的农业丰收(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财神”虽然叫“财神”,但“财神”的由来与金钱无关,而是与农业息息相关。
最早的“财神”管的是农业丰产、丰收
在古代,自从人类知道如何种植自己的农作物,种植(即狭义农业)就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是人类温饱的主要来源之一,农作物的丰收也是保证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
在古代,人类赋予各种无法解释的自然事物的人格化形象,就是神的原型。农业和丰收也是被赋予个性的对象之一。
因为谷神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象征着农业丰收,所以很多西方国家也把它作为“繁荣”的代名词。上图是一枚1873年铸造的法国硬币。背面的头像是克里斯,头上的稻麦穗可以清晰的看到。(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希腊神话中的谷神星:大地和丰收女神。她是掌管农业的女神宙斯的妹妹,赋予大地生命,教导人类耕作。谷神星这个名字曾经直接指代“谷物”,甚至在古罗马成为“面包”的代名词。
中外对“富有”的最初定义大同小异
在中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中,几乎所有传说和故事中的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农业功能。例如,“龙”掌管雨水,从而促进作物生长。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应龙在南极,杀蚩尤、夸父,所以不能收复,所以是大旱。干旱如应龙,却是暴雨。”这里描述的应龙有能力操纵天气和控制降水。
而夸父的《每日物语》则表达了古人对万物生长所需的阳光和能量的朴素赞美。在闽南地区,妈祖原本是风调雨顺、保护渔民海上安全的象征,在随后的演变中逐渐变成了“丰收”和“富足”。
贝币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已经从相对原始的易货交易方式发展到货币的出现,从而“钱”开始取代“粮”,成为“财”的象征。
在恩格斯的书《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有这样的描述: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早期人类逐渐告别采集和狩猎。在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群体和部落比其他群体和部落有更多的剩余生产,从而形成了所谓的财富。
此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钱”作为普遍等价物的出现,“财神”的概念才真正开始脱离农业,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至于今天朋友圈流行的各种“财神”,是后人在漫长的历史中根据不同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而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但根本原因是一定历史时期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
范蠡,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
目前,中国民间普遍认为有七位财神,即财神爷李朝祖、财神爷端木词(子贡:儒商始祖)、范蠡(浙商)、管仲(徽商)、(晋商)、(关帝阁)、(财神、冀商始祖)。
>
△希腊神话中的商业之神――赫尔墨斯。罗马神话中被称为墨丘利。
而在国外,不同的文化环境也有不同的“财神”相互对应。比如,赫尔墨斯,希腊神话中的商业之神、旅者之神,主要为众神的使者、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宙斯与阿特拉斯之女迈亚的儿子,罗马神话中被称作墨丘利。
△日本神话中的“财神爷”,土地神惠比寿。
日本的财神爷则是名为惠比寿的土地神,他原先是渔民信仰的海上守护神,后来由于海运的兴起而成了商业神、财神。
△印度神话中的象头神犍尼萨
印度神话里,象头神犍尼萨代表智慧,后又被丰富为是财神。在印度当地的一些商店里,往往都能看到它的雕像。
虽然文化基底各不相同,但是各个财神的传说故事或是形成于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或是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被当时的人们所改编并赋予崭新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虽然人们追求财富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财富往往也是引发分歧和矛盾并扩大人性贪婪的诱因。为富不仁、仗义疏财、不义之财……这些成语都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应当如何追求财富以及如何对待钱财的义利观。
△被后世称为“北宋六贼”之一的奸佞蔡京
在我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宋代,甚至一度出现了“活”财神――《水浒传》中的大贪官蔡京。古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警语也预示着蔡京惨淡的下场。
△话剧剧照《威尼斯商人》主人公夏洛克
至于在西方,也有着讽刺商人贪婪的《威尼斯商人》,描绘教会腐败的《十日谈》等文学作品。
监制丨陆毅
制片人丨赵新宇
编辑丨金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