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认“耷拉、伊、竖、极”等9个新字,会写“范、遇、安”等8个字,会学多音字“像、范”。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区分不同人物的语言,读题能力强。
3.丰富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讲述大象改变主意的原因。
4.通过感受文本,体会故事讲的是什么:每个人生来都不一样,不管别人怎么想,都要做好自己。
教学困难
还原人物对话,根据课文内容引导阅读;知道大象的思想是如何变化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儿歌导入,揭示课题
1.儿歌导入《谁的耳朵》。要求:听听儿歌里唱的是什么小动物?动物的耳朵有什么不同?
2.这些动物中哪一种的耳朵最大?板书,点名读题。展示大象耳朵的图片。你能用图片告诉我大象的耳朵是什么样子的吗?
3.显示文本的第一段。读好句子,学习新单词“打”。通过画图或组合动作来理解“下垂”。学习两个复音字:一个扇子(shn)和一个大耳朵扇子(shn);比如()或者()。
4.再读第一段,学习比喻句。填空:大象有相似的耳朵。仿言:弯弯的月亮像一尊雕像;圆圆的月亮像一尊雕像。拓展: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二、 初读童话,整体感知
1.初读要求:(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的读音,读句子,生词用拼音读几遍;(2)标注自然段。
2.反馈沟通:有多少自然段?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贴并读动物的名字,学习新单词“兔子”。注意“兔”的字形演变。根据斜体,你能告诉我兔子的每一部分代表哪一部分吗?最后一点是指它的短尾巴,别忘了。用钢笔写。
3.同桌互读短信。如果你读得很流利,竖起大拇指;如有不妥,请同桌帮忙,轻声说“谢谢”。
三、朗读表演,初学概括
1.阅读文章中的单词和短语。
显示第2至第5段。朗读并学习新单词“慢,遇到”。一个发音,两个空白的键位,三个好字“慢慢走”“遇见”,四个好句子。
2.注意问题,读音。
兔子遇到大象时问了什么问题?画一张图,说一说。兔子怎么了?你能读出问题吗?一会儿念“易、舒”二字。
3.同桌一起工作,分角色对话。分角色大声朗读,然后分角色表演。
4.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些自然段落的内容?你想想,谁跟谁谈过,你说了什么。总结:把几个自然段落的内容浓缩成一句话,这叫概括。
四、 循文练说,内化语言
1.大象还遇到了其他什么动物?他们问了大象什么?阅读第6至7段。你说的“人各有言耳”是什么意思?
2.还原对话,使用语言。展示课文的第2~5段。把兔子藏起来,换成小羊、小鹿、小马、老鼠。他们将如何与大象交谈?
3.角色表演,内化语言。还有哪些小动物会看到大象,会对它的耳朵说些什么?
4.回归课文,然后学会概括。内容这么多,文章只用了两个自然段,为什么不全部写下来?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自然的内容吗?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画单词卡片,引导朗读;阅读新单词卡片,说出它们的名字,并记住它们。
2.指导写作“范、遇(两者都是半封闭式结构,使半露)、缓(写作关键:直立于心旁。字当天收,放四个字,字稳稳站在下)”。
3.学生写作,老师评论批改。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概括内容
1.听写单词:范,慢慢来,遇见,兔子。
2.用以上四个词概括1至5段的内容。
3.师生合作,即兴发挥:大象继续慢慢走,遇到了一只小羊。
”小羊说,” “大象说,”大象。“(老师走在前面,他就表演,以此类推,遇到小鹿,小马,老鼠。)
二、合作识字,尝试归类
1.自由阅读第8~13段。
2.小组合作和独立读写。这些自然段落中隐藏着几个生词。请每组独立学习新单词。
展示新单词:根,痛苦,烦恼。
学习要求:读读音,背字形,组词,说出意思。
汇报要求:会阅读,会记忆,会组词造句。
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巩固和运用构词法,教师根据词义进行分类,如:
一根绳子,五根手指和两根筷子(量词)
根,根,竹根(植物的根)
根接根(事物的起源)
谁能把《落叶归根》
、刨根问底”放到合适的类别里?
3.看到大象的耳朵耷拉着,小动物们是怎么说的?
出示:小兔子说:“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小羊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小鹿说:“ ?”
小马说:“ ?”
小老鼠说:“ ?”
三、细读文本,探究原因
1.面对动物们的疑问,大象是怎么说的呢?
“我生来就是这样啊。”
“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仔细阅读大象所说的两句话,体会前后两句话各表达了大象怎样的想法。
第一句:毫不怀疑,认为自己的耳朵生来就是这样的。
第二句:不安,心中不能肯定,认为自己的耳朵真的有问题了。
2.追问:大象怎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因为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都说他的耳朵有问题,说的人多了,就感觉真的有问题了。)
3.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1)再读句子: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2)联系上下文,说说“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3)请学生用“自言自语”练习说话。
4.抓住大象行为的变化,探究大象耳朵耷拉下来的原因。
(1)自由读第8~12自然段,看看大象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每天,大象站着睡觉的时候,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
认读生字“竿”。指导读好长句子。
最后,大象还是把他的耳朵放了下来。
学习生字“最”。你能用上“先是……最后……”把两句话变成一句话吗?
(2)大象为什么又把耳朵放了下来?
句1:
可是,大象的耳朵眼儿里,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还在里面跳舞,吵的他又头痛,又心烦。
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原来大象的耳朵耷拉下来是有原因的,由于大,容易进蚊虫,所以才耷拉下来。)
大象把耳朵耷拉下来,还有什么好处?
句2:
这样,虫子飞不进去了。有虫子来的话,大象只要把他的大耳朵一扇,就能把他们赶跑。
(3)现在,你们明白了吗?(大象的耳朵根本没有毛病呀,耷拉下来是有道理的。)我们一起读读大象的话:“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么理解大象说的话的。
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不能因为跟别人不一样,就改变自己,而放弃自己的优点。
四、拓展比较,总结提炼
1.你们知道为什么小兔子、小羊、小鹿、小老鼠的耳朵都是竖着的吗?
讨论与交流,这些动物的耳朵竖着是为了听得更清楚,防止天敌来袭。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耳朵与众不同?
3.总结:除了耳朵,动物们还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他们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4.大象的耳朵多么有趣,这样的童话故事多么好玩。我们也可以试着编一个像《大象的耳朵》这样的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