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刘阳,穿着苗族服饰,在漂浮在水面上的竹竿上跳舞。
刘阳身着汉服表演。
2004年,在贵州遵义的湘江上,年仅7岁的刘洋手里拿着一根5米长的细竹竿,小心翼翼地踩在一根9米长的竹竿上,试图在河水的微波中保持平衡。当时的她肯定想不到,17年后,自己表演竹筏的视频能在网上获得上百万的赞,让外国网友惊呼原来“一根芦苇过河”“轻功”在中国是真的。
竹排既不是轻功,也不是传奇故事,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赤水河流域,是先民创造的渡河交通工具。虽然它已经退出了日常生活,但它仍然是贵州当地一项受欢迎的运动。向漂浮在自家竹上的杨柳学习,用坚持和创新,唤起了这古老而无形的新活力。如今,刘阳在Tik Tok已经拥有了97万粉丝,她的单人竹筏漂流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童年与竹漂结缘。
刘阳6岁时第一次看到竹筏。她的奶奶热爱游泳,是遵义市游泳协会的会员。竹筏漂流从赤水推广到遵义时,她奶奶成了当地第一批竹筏人。当时,刘阳站在岸边,看着奶奶在水中挥舞着她的竹竿,她不禁想:一根竹子怎么能让人在水上滑行呢?
7岁时,刘阳开始和她的祖母练习竹筏漂流。独竹漂,不分大人小孩,规格基本一致。她又小又轻,抵抗不了竹子的浮力,很难在竹面上站起来。虽然她学得比别人慢,但奶奶耐心地教她,以培养她的兴趣,刘阳把竹漂当作自己的玩具。
为了巩固基本功,从7岁到10岁,奶奶每年夏天都带着杨柳去湘江边,顶着烈日练习,不停地摔跤,落水,起身,站起。如此循环往复的训练给刘阳留下了许多伤疤,让她内心挣扎。她问自己:你要放弃吗?
“那时候我奶奶跟我说,我一定要坚持做一件事。只要做好一件事,以后做任何事都会更容易。”这句话记在心里。
在独自学习如何漂浮竹子的同时,刘阳也喜欢跳舞。小学毕业后,她进入当地一所舞蹈学校学习民间舞。然而,学习舞蹈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顺利。虽然她的能力还不错,但是身高的劣势让她很难站在表演的舞台上。她只能做后勤,给大家放音乐。这样的差距让刘阳感到沮丧。奶奶注意到后和她做了一些沟通,给了她一个建议:如果舞蹈专业方向不好,在单竹花车中加入舞蹈元素会不会是一种新的方式?
用舞蹈传递竹漂之美
在奶奶的鼓励下,刘阳开始了新的尝试。她继续加强舞蹈训练,逐渐将“一马”和“后踢”的动作加入到单竹漂中,思考着如何在大腿粗细的竹竿上跳一段完整的舞蹈。她日思夜想,每当有了新的想法,就在竹竿上试一试。
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15岁时,刘阳成功地在单人竹花车上完成了一段完整的舞蹈。后来,她和遵义当地的几个竹排传承人组成了一个小团队,每年夏天都会在不同的景点演出,推广竹排。在一场演出结束时,一位观众问她:“小姑娘,竹子漂移的原因是什么?”刘洋回答:“奶奶的老师教她,她教我。”观众又问:“奶奶的老师是谁教的?”柳树一时答不上来。这才发现,她练了这么多年竹筏,却不知道它的历史。回国后,她来到独竹漂的发源地,拜访了奶奶的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意识到独竹漂不仅有千年历史,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应该肩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
怎样才能更好的传承竹漂?刘洋认为,单纯在水面滑行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但如果加入现代人喜欢的舞蹈元素,不仅能让世界欣赏到它美丽的一面,还能让传统文化得到衍生和创新。由于团队内部意见分歧,2018年,刘阳决定“单飞”。单飞后,她尝试在北方寒冬的冰面上凿出的水域表演;遇到了和突然跳出水面的水蛇同台面对面表演.面对种种困难,她不畏挑战,逐渐找到了一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道路。
2019年底,在朋友的建议下,刘阳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个短视频。“以前不知道怎么传播。我以为要想让更多人关注竹漂,就得多做线下演出,但线下演出只能让特定区域的观众了解我们。就算我跑的地方再多,传播也是有限的。”刘洋说。
短片让刘阳和她的竹筏打破了地理界限。这几年来,关注她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已经达到近百万。有网友说她是:“青山绿水,仙女入画。”有网友为她写了一首诗:“美人在竹上舞,竹在水中央走。风打水起,一竹载轻衣。”有网友称赞她,鼓励她:“文化传承是一种信仰。感谢像你这样还在坚持的人。加油!”
立志创新传承非遗文化
竹子是刘洋17年的伴侣,也是她独特的舞台。
如今,奶奶因为伤病很难去现场观看刘阳的表演,但她仍然可以躺在床上看视频,为刘阳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高兴。从祖母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刘阳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她必须坚持创新。在她看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人们不感兴趣的问题。
“我还年轻,有的是机会。不一定今年明年就能成功,但只要我在创新的路上,我想总有一天我能做到。”刘洋说。
从过去的交通工具到现在的舞蹈、汉服、戏曲等元素的表演,漂浮在柳树脚下的独立竹子在不断地创造新的创意,在生成中不断地扩展。
展了独竹漂的美,又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之美。
未来,杨柳想建立一个独竹漂训练基地,在那里有一片安全、可供教学的水域,可以让更多不同年龄的人体验、学习独竹漂,感受这项古老非遗的魅力。她还希望能把学习独竹漂的人才聚合到一起,挖掘不同景区的文化资源,通过独竹漂的形式进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让大家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寻梦非遗,竹上道人生。”在杨柳B站和抖音号的简介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与独竹漂相依相伴的17年里,杨柳经历了悲欢离合,失败成功,满满的都是她与竹子的故事。“回首过去,有当时努力的我,才有了如今的我。”在独竹漂上找到自身价值的杨柳,继续在传承的路上追寻梦想,期待有一天能将独竹漂发扬光大。
(本文配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