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古刹方广寺
阮 梦 昕
也许是一种佛缘,外出旅游时,总喜欢去寺庙走走,让思绪浸润佛的庄严慈悲。而纵观大大小小的寺庙,多在群山环抱之中,它们一样的四围山色苍翠如洗,一样的化入白云悠悠的永恒空间,一样的融入春花秋叶的时光流转,让人感受佛学与山水之间那种浑然的和谐之美。
1
在周宁县玛坑乡首章村附近的一个群山环抱、茂林修竹掩映的山坳中,有一座名闻遐迩的深山古刹——方广寺,既是悠久的佛教圣地,又是风光优美的景观休闲好去处。不同的季节,在心灵的探寻中,都能感触到它那历史脉搏的凝重与厚重。
从玛坑出发经首章村后,便转入一片墨绿葱茏的山岭,峰回路转处,在白云与苍翠间屹立着一道石质斗拱五脊单檐石雕牌坊山门,正中镌刻着“入三摩地”匾额,字体古朴,苍劲有力,肃穆而威严,这就是方广寺的山门。据相关史料记载,方广寺是平麓祖师亲手创建的,于元贞元年(1295)建立道场,到后至元五年(1339)扩建成寺,因诵读《大方广佛华严经》有感而得名,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1983年被周宁县人民政府定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经中共宁德地委批准对外开放后,寺貌日新,四方信徒慕名而至,游人日增,渐渐成为周宁县一处瞻仰佛教文化的生态旅游胜境。
进入山门,是一个宽阔的寺前广场,前方的人工湖岛上,一尊挺拔巍峨的观音菩萨立像稳落在莲花座上,手持净瓶,眉目含慈,雍容静俨。远远望去,修竹茂林环拥着一泓碧波,在蓝天下宛若一面宝镜,山光水色,叠彩倒影,让人恍然如入仙境。
广场左侧是一座精美的三脊歇山顶牌楼式内山门,门额上镌刻的行楷体金字“方广禅寺”格外显眼。沿着整洁干净的石板路走进内山门,映入眼帘的是个椭圆形的放生池,池中央那座呈半月形的如意桥与水中的桥影相映,勾成一轮悬在空中的圆月。池中乌龟、鲤鱼成群,悠哉穿梭,怡然自得。
2
抬眼间,阳光下黄墙黛瓦、飞阁流丹、古风扑扑的禅寺,就那么祥和地映入眼眸,它静静地隐居在这山林里,紫云缭绕,四季流转,默默参悟着人生的“八苦”。流连其中,佛歌袅袅,梵呗声宣,如入另一世界,瞬间忘尘脱俗。
佛寺以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宝殿为中轴线,取三进式对称格局。殿阁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飞檐宇脊纵横,肃穆庄严。中轴线第一进为天王殿,殿前题匾“空门第一”,大殿上悬挂着明成化间(1465~1487)刑部尚书林聪题写的“慈云广被”和“雨我公田”匾额。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塑像,韦驮座下有一口长宽均为0.8米、深8米的古井,井底有一段古木,用竹竿撞击,会发出砰砰响声。据传为平麓祖师建寺时,在浙江募捐木料,利用神力由井中涌出,故称“涌木井”。
天王殿后是个鱼池,鱼池两旁的长廊与大雄宝殿相连。大雄宝殿雕梁画栋,保持着元代建筑风格,古朴大方。宝殿正厅有四根圆径达1.88米的花岗岩圆柱,中殿供奉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左殿供奉平麓祖师、如、信二尊者及伽蓝菩萨;右殿供奉地藏王菩萨及闵公、道明和达摩祖师。平麓祖师佛像前有“敕封大圣平麓祖师活佛菩萨香位”石质龙头神牌。据记载,平麓祖师为方广寺的开山祖师,于宋咸淳四年(1268)四月三日出生于今蕉城区洪口乡溪里村的农民家庭,七岁从释礼凤山寺云衲和尚为师;元贞元年(1295)八月,离凤山寺到寺址的黄氏坟地驻锡,构石作龛建立道场,到后至元五年(1339)扩建成方广寺。平麓祖师敬慎斋戒,刻苦静修,终成正果,于元至正元年(1341)正月初一日子时坐化,享年74岁。因其肉身不腐,徒众将其祀为佛像,并按其圆寂前的嘱咐为其“十年一更衣”。因此,世称其为“活佛”、“方广佛”。明成化七年(1471)刑部尚书林聪将此事表奏朝廷,次年获宪宗皇帝朱见深封为“大圣平麓祖师活佛菩萨”。后因信众日增,崇祯元年(1628)二月初八日,炉香发火致保存287年的活佛肉身与佛殿俱焚,僧众特制木雕软身佛像,藏佛骨于像中,乘坐轿龛,供人瞻奉。轿龛为木质镂花鎏金,内置坐椅一张,佛冠饰簪缨绦带,佛袍为黄色布衣,外披绣金袈裟。至今每年四月二十三日佛诞之时,四方信众云集,为其更衣、易轿、设供。
佛殿之中香烟袅袅,烛光摇曳,不同地域、不同心性的人聚汇在平麓祖师佛像前,双眼微闭,双手合一,各自吐纳着求索情怀。有的甚至在大厅席地而睡欲求一梦,以获得祖师的启迪,用现代语言说,这就是梦开始的地方。常年香火的氤氲渗透,久远的积蓄沉淀,使得这里的气息难以言说。
大雄宝殿外廊有四副对联,其中一副很有深意:“晨钟暮鼓惊醒迷途尘外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意思是让人放下该放下的一切。朱光潜曾说:“佛教以出世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也是佛教与别的宗教不同之处。大雄宝殿东侧的圆通宝殿又称观音堂,正中为普陀崖塑,佛像漆金焕彩,端严而不失慈爱。置身于此,伴着佛音悠扬,心态愈加淡定祥和。寺中老僧告诉我,信仰菩萨绝对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修心,“阿弥陀佛”的意思是远离名闻利养,用宽容的心去生活,去处事。我想,人在世间,总有不平,总有忧烦,若都能以隐忍之心,平心静气,坐看花开花落,也就一身轻松了。
3
方广寺,这座历经700多年的古代禅寺,几经倾废,几度重修,至今仍然保存完整且规模不断扩大。全寺有山门、自在亭、佛殿、宝殿、藏经阁、钟鼓楼、墓塔等13处建筑物,面积达4166平方米。这些建筑亦颇具特色,既保持传统的飞檐画栋、黄墙红瓦,古色古香,又融进新兴的建筑工艺,采用蟠龙石柱浮雕、精致牌楼彩饰等。虽然这里多为后来改扩建的,但寺内至今还保留有大小不一的匾额和许多碑文石刻,其中《方广碑志》记述着禅寺的历史,《方广寺丹碑》、《平麓祖师赞》记载着创始僧人平麓祖师的生平事迹,这些碑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寺内还保存着清嘉庆二十年至民国十六年的匾额4块、清代寺谱4部、《乾隆大藏经》等佛经442册。逡巡于殿堂、楼阁、塔像之间,辨读着匾额、碑铭及石刻,意欲去探寻方广寺历史文化的精髓,去参悟一种生命的本源。
方广寺还具有光辉的革命历史,它地处周宁、福安、宁德三县交界的深山密林之中,山间小路四通八达,适宜革命队伍的集散。1932年,安德县游击队开始在方广寺建立活动据点;1935年2月,中共周墩凤山区委在方广寺成立;1934年至1937年,闽东红军独立师在辗转游击中,独立师领导人叶飞、叶秀藩、范式人、阮英平等经常率队驻寺指导革命运动。先辈们在这里组织、领导革命斗争,书写了闽东革命的壮丽篇章。
20世纪30年代,方广寺的僧尼不仅不遗余力地为革命队伍提供食宿方便,还积极提供情报信息。有一次叶飞同志在方广寺召开秘密军事会议时,因国民党兵突击包围,无法脱身。危急时刻,住持云灯法师急中生智,将袈裟披在叶飞身上伪装成寺僧掩护他安全脱险。叶飞在方广寺袈裟脱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那块雕刻着“周宁县重要革命纪念地之一”的石碑,仿佛一位历史老人,经历着世事的风风雨雨,述说着沧桑的历史故事。立于碑前,铺开时间的卷轴,拂去厚重的黄尘,似乎有一声低沉的呼唤在久久回荡着……
4
方广寺不仅以得天独厚的景观闻名于世,其独特的祈梦文化更是美名外扬,令人赞叹。中国的祈梦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有“众占非一,而梦为大,故周有其官”的说法。周代时,朝廷就设立了专门释梦、圆梦的官职。“夜夜游人问梦频”,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许多多梦验故事和传说,更给祈梦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祈梦,是方广寺的一项传统活动。四方善信因事有所求或疑难未诀,即向活佛请求梦示。据《周墩区志》记载:“远近到寺祈梦屡著灵异……”,故寺内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各有一进厢房专门设置为祈梦之所,内并排着床铺,最多时可容纳三百多人。祈梦者到寺时,首先要备办香、烛、纸箔及供品,并把所求之事写入疏文,于晚课后,焚香、点烛、上供,由主持僧导引,跪在活佛座前通报疏文,并焚化纸箔,然后上床就寝等侯活佛梦示。方广寺的祈梦与占梦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无不传递着人们心灵深处的玄机奥妙。
相传在明代,有一远道而来的祈梦者,夜得一梦,梦见自己的眼睛碰到树杈上而惊醒,立即起床,求寺中住持解梦。住持听了“梦境”连连说好梦,解释说:“眼睛称作‘目’,树杈乃是‘木’,‘木’与‘目’合在一起就是‘相’字,你将来能成为‘宰相’。”那祈梦者回家后发奋苦读,后来果然位居宰相之职。还有一个传说:民国初,周宁进登村张某夫妇,30多岁了还未生育。夫妇俩怀着虔诚的心到方广寺求嗣,在“祈梦房”里安睡时,梦见一个草堆里摆着两个石蛋当即捡起,拨开草堆又发现一个石蛋,也一起捡回。后来生了两个男孩,长子名“佛蛋”,次子叫“梦应”。此后全家乐于公益事业,深得乡人好评。诸如此类的传说举不胜举,方广寺也因此声名日盛,香火日炽,周遭觐礼进香的信众从善如流,天南地北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5
方广寺是一个山水、历史和佛教结合得严丝合缝的佛家胜境,在闽东乃至福建佛教界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明代宁德知名贡生陈琯游方广禅寺时曾题七绝诗一首:“禅关幽隐白云隈,法衍曹溪一派回;飘渺烟霞迷古洞,独标色相现如来。”生动描述了方广寺的清幽景象,令人遐思无限,回味无穷。
方广寺除了内、外山门、白石观音像、放生池、桥、亭以及石佛出山等人文、自然景观外,还有如佛骨塔、海会塔、涌木井、龙滚田、龙小门、莲花墓等古迹,这些古迹都不乏许多美丽的古老传说,给方广寺增添了诸多神秘色彩。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春夏山花怒放,秋冬满山红叶,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文景观悠久灿烂,不仅是个香火旺盛、通灵应验的祈梦胜地,也是人们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方广寺,在700多年日出日没的交替中,默默地守候着花开花落,聆听着时光流淌的清音,张望着凡尘俗世的兴衰,消解了多少人人生的种种不幸和虚妄。这座藏风聚气的深山古刹,每一片山峦,每一个角落,都呈现着佛教信仰赋予的不凡气质。在这里,无论游人如何攒动,是很难听到喧哗的,来这里游山玩水的人也好,祈梦祭拜佛祖的人也好,瞬间都会变得平静从容,回归本真。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大凡到寺庙的人,也许都是为了追随一个内心深处的祈盼,在现代人的意识里,佛门净地,恰是浮华嚣躁世风中的一缕清凉,能给人一种回归乡野迁徙宁静的慰藉。站在高处的山头,感受着古刹袅袅的钟声,凝视着群山浓绿怀抱中的方广寺,在冬日柔阳的披沐之下,皴染成一幅古意盎然的粉彩,散发着一种庄重的气息,恰似一片神秘而氤氲的梦。
夕阳西下,清风吹动,古刹的烟火在眼前渐渐吹散,与天上的白云融在一起,渐渐化成了心中的禅趣,慢慢平歇了心中世俗的燥动……
投稿邮箱:1571401757@qq.com
联系电话:0593-5622136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文来源:阮梦昕,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文编辑: 陈志捷
喜欢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