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花园位于山东省潍坊市胡家牌坊街。它在一个袖珍世界里融合了北方园林的丰富与江南园林的精致,被誉为“陆东明明珠”。这座花园最初是由明朝嘉庆年间的刑部大夫胡邦佐建造的。清代先后被顺治年间知府陈兆銮、道光年间直隶政使郭购买。清光绪十一年,威县首富丁善宝买下此园,精心规划,命名为“十水园”。
潍坊县自古以来就是“工商业相连,鱼盐之利便利”之地。明清时期,在山东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威县经济繁荣,成为山东烟草、涂料、豆油的主要销售地。当地居民多从事染坊、油坊、彩纸、刺绣品等手工业,是中国重要的纺织工业中心和小商品中心。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清朝乾隆年间的威县知府郑板桥,形容威县3360“夜灯未熄,城楼金碧辉煌”云清唱花笛,韦州原是小苏州。“其经济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在魏县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十园之主石鼎家族是魏县四大家族之首,其第12代丁永兴经商发家,为丁加吉积累了丰厚的资本。到14日,石鼎家族已经垄断了魏县的经济命脉。他的第15任丁善宝成为威县首富。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丁氏家族拥有钱庄、当铺、戏院等多家企业。他们的业务已经扩展到济南、上海等地。在石鼎家族最兴盛的时期,仅魏县就有5万多亩土地,多达整个县城土地面积的一半,被称为“丁半城”。魏县经济生活的繁荣和石鼎家族财力的雄厚,使人们从最基本的物质满足转向精神享受成为可能,这为世园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园林在明朝中期繁荣,在清朝达到顶峰。在山东,以经济发达的运河城市济宁为例,富商大家斥巨资打造自己的多功能私家园林。当时魏县有许多大乡绅家族,他们纷纷修建私家园林,或修身养性,或标榜自己的权位。
对于魏县私家园林的繁荣,郑板桥在其诗集《潍县竹枝词》中提到“贾为首书府,有宅之园为太守家”。是一个秋水宽,红荷花中有白荷花的池塘。”
此外,《潍县志稿》记载“魏县在升平时代,士绅家庭享受闲暇时光,倾向于沉溺于雅致的园林”。可见魏县的私房在当时已经广泛用于园艺。私家园林多达十七座,包括万燕山庄、南苑、半亩园,城内七座,城外十座。
在造园热潮的影响下,丁善宝不惜重金买下郭旧宅,建造自己的私家园林。但他的园林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奢靡竞争和奢侈享受的氛围。丁善宝在《十笏园记》中说“玉芝沟花园也是一个安静的区域,中年人患很多病。炫耀亭台楼阁之美不是奢侈,而是给后人带来愉悦.子侄可以以虞之心为心。所幸的是,如果余的好运气不出尔反尔,他的家乡就不难有这个瓜牛草堂”,可见他建造了这个园子。所以十大园林并没有过分沾染世俗气息,依然具有崇高的魅力。
石湖花园作为南北方都有的小园林,可以算是北方私家园林的典范。在布局上,十园有三轴。虽然它是不同的
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园林与文人的密切关系,使园林有了更高的艺术水平和丰富的感情。山东历来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学者有王羲之、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明清之际,魏县汇聚了众多的学者和先贤。清代张耀弼《潍县志》一书记载3360年(魏县)山川秀丽,气势磅礴,常为杰出人士所用,以示辉煌.杜尔之尾不跨北海各县,近百里,所以远,所以也大,苔莎秀才也在山东。”
据《潍县志稿》记载,明代威县有举人、进士111人,清代威县有举人、进士376人,居莱州七县之首。明清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地方官员,如皇甫、杨应奎、黄晴和曹弘勋。也有许多著名的学者专门研究艺术,如宋树声,韩孟洲,陈介祺等。建造了十大园林的威县石鼎家族,一直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
花园的园丁丁善宝既是商人又是抄写员。他的朋友圈很广,经常聚集高雅人士。他不是一个人做的,而是结合了很多学者的努力。《十笏园记》记载该园是由当地著名学者鞠巨、刘子秀、俞敬斋等规划设计的。
《园冶》有句话叫:“天下之繁华,专于制鸽者,岂不闻三分工匠七分师傅之箴言?”正是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十园巧妙地将园林、绘画、诗词、书法融为一体,形成了意境深远的文人园林,主要表现在园名、景名、碑刻、楹联等方面。
此园取名“十水”,不仅是因为此园占地面积仅2000余平方米,更是因为丁善宝受郑元勋题词“筑城南卜,绿汀与柳州两岸之间,仅十水宽,有或无一点区划图,留一幽处”的影响,故自诩为造园真谛——
入胜。园中假山池塘、曲桥回廊、亭榭书房等建筑共34处,房间67间,紧凑而不拥挤,身临其境,如在画中,给人一种布局严谨、一步一景的感觉。
十笏园园内各景名也颇有讲究, 多源于经典文人诗词, 高雅含蓄。如:蔚秀亭得名于欧阳修“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之句;主体建筑砚香楼源自李贺“纱帷昼暖墨花春, 轻沤漂沫松麝薰”之句意。园中的楹联景题皆为大家之作且寓意深刻, 如四照亭的匾额为光绪二年状元曹鸿勋所书, 两侧“明月清风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则为书法家桂馥执笔, 等等。此外, 园中众多的书画刻石皆不俗, 其中以郑板桥的五通竹兰书画刻最为有名, 清新典雅, 高风亮节, 凸显该园特色。
儒家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园林作为人们重要的日常活动交往空间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十笏园的建设受儒家“天人合一”“修齐治平”“君子比德”三种思想的浸泽。儒学讲究“天人之际, 合而为一”, 体现在园林上便是寻求“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 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的天成之美, 力求打破形式上的和谐统一。
十笏园模山范水手法不拘一格, 利用太湖石打造出悬崖、山涧等各类自然形态景观, 山水交融, 加之效仿自然而散植、孤植的植物, 浑然天成, 营造出犹如自然的适人空间与意境。
“修齐治平”出自《礼记大学》, 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笏园分为三路, 中路辟有园林, 中路园与宅之间以主体建筑砚香楼屹立而相隔, 整体布局规整有序, 疏密有致, 轴线及中心建筑控制感明显, 甚至小到中轴线上建筑的门窗结构、尺寸都比两旁烦琐复杂,
“君子比德”指以自然之美象征君子之德。在园林中, 山水比德的手法最初源自孔子的主张, 认为园林并非单纯制造美景, 还要有陶冶情操的功能。这点体现在十笏园的植物选用上, 园中多采用竹、梅、松、迎春、柿子、石榴等蕴含各种喻示优秀品质的中国传统园林植物, 以此自喻, 这种比德式审美充满浪漫气息与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