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考古”带来的文化体验(《人民评论》)
今年“五一”假期,众多网友和考古学家身处“云端”,见证了“201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全过程。一段时间以来,通过互联网发布藏品、引进展览、评选项目等“云”文化供给新方式不断涌现,共同开启了文化文物领域的数字化时代。
往年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都是最终候选项目的领导或负责人暂时放下田野考古的铲子,到北京去交流,向同行和评委汇报工作。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的终评会主动创新形式,利用“五一”假期,在网络会议平台上直播了20名入围者的报告和展示、专家的提问和点评以及最终的荣誉公告。据不完全统计,总观看人数达2278万,与“十大考古学家”相关的在线互动话题总数达1.66亿。“云考古”开创性的一小步,促成了通过互联网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一大步。考古学家把原本属于行业的聚会变成了与公众共享的活动。
“云上”文物不仅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和平台,而且由于其共享性和便利性,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面。通过“云端”漫步和手指触摸,公众可以轻松进入国家考古评审现场,进入考古学家的世界。这种文化体验非同一般:原来考古学家要研究从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南宋沉船这样不同的年代;原来,考古学家不仅能还原9000年前的玉器制作技术,还能在看似简单的土层中鉴定出4000年前的车辙;安徽肥西县三官庙遗址原本位于江淮地区,一次也能出土这么多夏商青铜器;原来新疆奇台石城山考古公园就是史书中的疏勒城.
每一个“原创”的背后,都隐藏着中国考古学家的心血和汗水。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专业的研究,丰富和提升了我们的历史文化认知。直播过程中,评审专家发出了近乎刁钻的专业问题,考古组长的学术回答发人深省,讲述的考古课程也极具吸引力。\”如何在茫茫沙漠中找到玉矿遗址?\”面对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占魁老师抛出的这个问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在“回复”中回顾了自己寻找玉矿遗址的艰辛历程和孜孜不倦寻找未知历史的心路历程,感动了众多网友。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有些考古领军人物和自己的项目一起走过了一二十年甚至几十年。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文物的使命是神圣的。“为什么考古学家总是追盗墓贼?”在公共场合谈论考古,盗墓永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每年都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都是盗猎后的抢救性发掘。甚至在盗墓的“余生”之后,很多考古项目都发现了惊人的文物,可以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具有填补历史空白等重大的考古影响。本次考古评论直播,有助于正本清源,搅浊扬清,树立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脉的正确态度。
多年来,中国的公共考古一直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特别是考古直播、考古与文化综艺节目、考古发现纪录片、博物馆考古展览等创新形式。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有趣的回忆。“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初衷是面向社会,开放共享,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支持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