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正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在他们的世界里,时间常常与特定的事件结合在一起,比如黎明、黑暗、吃饭和睡觉.他们对时间的认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但是父母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宝宝的时间感,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培养宝宝观察时间、有效利用时间、合理规划时间的能力。
1.培养孩子遵守时间约定
镜头聚焦
“话说,该睡觉了!”闫妍盯着漫画说:“时间还早。我再看一会儿。”但是时间长了,闫妍对电视一点意思都没有,我妈只好强行关掉电视,闫妍拖着我妈又哭又闹.
生活中,孩子遇到有趣的事情,往往会忘记自己应该做什么,比如吃饭睡觉。一方面是因为孩子自制力有限,面对那些新奇好玩的东西往往会变得无拘无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没有时间的概念,感受不到时间的约束。
感受时间
年幼的婴儿对时间的感知基本上是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把一些时间词和孩子的具体活动结合起来,比如问宝宝“你什么时候起床?”利用书中具有时间意义的图片,让孩子说出图片上的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根据昼夜的变化和花草的特点,让孩子掌握昼夜、四季等时间概念,让孩子意识到时间的存在,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
做个约定
家长有意识地和孩子约定活动时间,比如吃饭前:按时吃饭后,可以看半小时动画片;如果能连续三个早上及时起床,周末可以去动物园。家长要保证每次都能说到做到,让孩子体会到守时的好处,这样孩子才会逐渐守时,信守承诺。
闹钟帮忙
孩子越小,自制力越差。闹钟可以代替父母的权威,提醒孩子遵守时间约定,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在做事情之前(尤其是能引起孩子兴趣的事情,比如看动画片,玩玩具等。),和孩子协商好时间,按闹钟设定。时间到了,闹钟会提醒你该停了,骗也没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能认识到做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控制,从而养成自觉观察时间的习惯。
如果建议:的孩子会数数,可以鼓励他们通过数数来体验一分钟的长度。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尽量用具体的时间词来代替模糊的时间词,如“看一会儿电视”用“看15分钟电视”,“吃饭快”用“20分钟吃饭”。
2.培养孩子有效利用时间
镜头聚焦
早上,妈妈终于把萌萌从床上拉了起来,叫她快点起床,但是萌萌不知道怎么快点穿衣服。她呆了一会儿,玩了一会儿洋娃娃。面对妈妈的催促,她不知道如何抓紧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起床、吃饭和睡觉这些简单的事情每天都必须做。为什么宝宝总是拖拖拉拉,没有效率?那是因为他们不明白时间是有限的,不能体会时间的珍贵。
况且他们只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事情,只要按照大人说的去做就行,根本不在乎现在混日子对以后的影响。反正到了吃饭的时间,奶奶会喂你,到了睡觉的时间,妈妈会哄你,父母会很照顾你,这样你的宝宝永远都是不懂时间的,自然不会有效利用时间。
认识时间
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起就具有时间知觉,但直到大班之前,儿童估计时间的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四岁的孩子已经知道数字了。家长可以利用现有的钟表或自制的有趣钟面模型,和孩子一起听钟表的滴答声,通过计数来感受一分钟的长度;让孩子认出高、矮、胖、瘦三兄弟;设置时钟,告诉孩子现在几点了,指针指向某个数字时该做什么。
利用故事
生动的故事胜过枯燥的说教。国内外关于珍惜时间的著名故事数不胜数。比如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利用步行时间学习外语。也可以收集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故事,比如《迟到的孩子》,《再见了,拖拉》等。并用“珍惜时间”的故事向孩子传达“时间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的道理。
竞赛游戏
竞赛游戏不仅能让孩子改变混日子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效率。比如家长和孩子比赛,看谁出门穿鞋快,谁玩完玩具能很快收拾好。父母可以在游戏过程中计时,并告诉他们的孩子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自己的孩子比以前有进步,就要给予适当的表扬。游戏结束后,孩子和家长也可以一起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游戏过程中的速度,如何提高。
建议:’s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可以给孩子一种成功的体验;让孩子独立支配时间,有助于孩子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观察孩子平时喜欢拖延、不讲效率的活动,善用游戏规则,在游戏过程中纠正自己的坏习惯。
ic/img.php?k=自制时钟的做法,自制时钟模型2.jpg”>
3.培养孩子有计划地安排时间
镜头聚焦
欣欣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也是个让妈妈头疼的孩子,因为她在该练琴的时候要看书,画画的时候要看电视,做事情漫不经心,经常虎头蛇尾。
很多孩子做事没有计划性,这让家长们不知所措,特别是对于那些即将入学的孩子们,怎样才能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去适应将来紧张有序的小学生活呢?时间具有顺序性,比如太阳的晨升夕落,四季的交替变化,这就要求人们按照时间的顺序有秩序地生活,但孩子很多时候没有秩序感,他们不会主动去想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做事没有计划,临时抱佛脚往往是孩子们的通病。
巧用日程表
日程表可以让抽象的时间具体化,有利于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事用多长时间,增强孩子时间的计划性,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张简单的日程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久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和孩子商量后作出合理的安排。试行一段时间后可以略微调整,逐渐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每天都有具体的行动目标和规划。
支配权移交给孩子
要想让孩子真正学会安排时间,就要放手让他自己规划时间。家长可以列出一天活动让孩子来排序,比如今天的活动是写作业、练琴和去公园玩。如果孩子排序合理则可以按他的想法进行活动,如果不合理则要讲清楚排序的原因。等孩子能熟练安排家长给出的任务,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来支配一段时间,锻炼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建议:家长不要以为将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就是不浪费时间,那样做,其实孩子还是没有学会利用时间。家长应该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成为时间的主人。
生活离不开时间,在这个惜时如金的时代,培养宝宝良好的时间观念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爸爸妈妈们,快快行动起来吧!